“現在有不少老百姓手裏是有一定存款的,其居住條件也不算好,代表但要拆舊建新,创新他們可能又不敢輕易動用存款,模式或麵臨手續不完備的支持自建情況。”作為返鄉創業的农村“新農人”,全國人大代表、房拆廣東東農實業有限公司經理林家如長期關注農民住房、旧建種糧收益等問題,全国她呼籲采用創新模式推動農村自建房拆舊建新。代表她提到,创新“我生長在農村,模式希望把農民的支持自建心聲帶到兩會上,讓他們不僅有地種,农村而且住得好。房拆”
承星履草
撂荒地種出“金稻穗”
走進東農實業的種植基地,連片的稻田禾苗青翠。很難想象十年前,這裏還是一大片撂荒地。“當時村民們寧可外出打工也不願種田,酸化、鹽堿化的土地讓農作物產量越來越低。”林家如回憶道。
2011年,她毅然辭去電視台的工作,帶著全部積蓄回到家鄉湛江吳川,創立廣東東農實業有限公司。麵對土壤改良這道難題,她專門請教農業專家,通過深翻曬垡、平整土地、修建排灌係統,讓“沉睡”的土地煥發生機。目前,公司改良的撂荒地超過2000畝,示範帶動1800多戶農戶種植其優質稻米,更孕育出“稻蟲共生”的生態種養模式,每畝地增收2萬多元。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更是糧食安全的根基。”談起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林家如深有感觸。在她看來,複墾改良需要“一地一策”的科學態度。“不同撂荒地的土壤性質不同,有些是酸化退化的,有的受海水倒灌而鹽堿化,一定要對症下藥。”正如她幫助楊柑鎮、白沙鎮分別治理的80畝和200畝撂荒地,這些因地製宜的實踐為撂荒地整治提供了鮮活樣本。
下馬看花
建議簿裏的民生溫度
翻開林家如的履職檔案,沉甸甸的建議飽含著這位基層代表的民生關切。2024年,她提交的4份建議中,關於激發城鄉居民消費動力的建議引發社會熱議。“今年繼續關心農村自建房拆舊建新的話題,是希望通過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有效幫助老百姓改善居住條件。”
今年全國兩會,林家如再次赴京履職。
農民的所需所盼,日益成為林家如的所思所想。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關於耕地種植農作物類別明確劃分的建議得到答複後,她仍未停止思考提高種糧效益的問題。2024年,在繼續幫扶農民種好優質水稻的同時,廣東東農實業有限責任公司還大力發展稻米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的開發,增資擴建年糕、粽子生產線。“加工廠不但能帶動周邊農村婦女就業增收,還提高了稻米產業附加值,增加農民種糧收入。”
“腳下要沾滿泥土,才能真正傾聽到農民群眾的呼聲,積極為民代言。”在林家如看來,每一份建議的背後,都離不開實打實的調研履職。“我既是奮鬥在田間地頭的新農人,也是奔走在基層一線的人大代表,要紮根基層的泥土,為基層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作出新貢獻。”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徐臻
設計:王越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