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对话古代絲綢之路的敦煌咽喉;莫高窟,中國石窟藝術的文保文物网瑰寶。
鳴沙山東麓、团队黨河北岸,用科莫高窟散發著穿越千年的技同璀璨華光。這裏,新闻現存735個洞窟、科学45000平方米壁畫,对话2400多身彩塑……被譽為“世界藝術畫廊”“牆壁上的敦煌博物館”。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團隊(以下簡稱“敦煌文保團隊”)“堅守大漠、文保文物网甘於奉獻、团队勇於擔當、用科開拓進取”,技同一代代文物保護工作者賡續接力、新闻開拓創新,默默書寫著關於守護的故事。
用科技同文物“對話”
早上8點,大巴車從敦煌市區出發,沿著陽關大道一路前行。車上坐著的是前往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沿途車窗外,是河西走廊西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
敦煌文保團隊有200餘人——他們是文物保護工程的“責任工程師”,其中既有在文化遺產地與實驗室之間來回奔走的科研人員,也有常年紮根一線的文物修複師。
在敦煌研究院石窟監測中心,一塊實時更新的大屏幕映入眼簾。屏幕上顯示的內容,是“莫高窟-洞窟本體及微環境監測”數據,展現了各個洞窟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等動態數據。
敦煌研究院石窟監測中心副主任張正模告訴記者:“遊客參觀莫高窟洞窟會引起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監測中心的重要工作,就是把這些數值的波動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從2007年開始,敦煌文保團隊就在莫高窟開展自動化監測。如今,團隊利用環境監測設備,以分鍾為單位獲取洞窟內的環境狀況;運用航拍、衛星影像、重定位攝影、三維掃描等技術,及時掌握文物劣化風險。
此外,對氣候環境的實時監測,也是監測中心重要的一項日常工作,遇到陰雨天氣,工作人員就要格外關注外部環境變化可能對洞窟微環境的影響,同時適時調節,以達到預防性保護的目的。
“文物保護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文物修複很像外科醫生做手術,要盡量減少二次傷害,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的真實性、完整性。我們在一次次分析與修複中,同文物‘對話’,了解文物的現狀與‘訴求’。”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表示。
在文物前期調查方麵,敦煌研究院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文物無損分析技術,研究人員可利用熱紅外成像、光學相幹斷層掃描技術、數碼顯微鏡等進行精準的診斷分析。蘇伯民說:“利用技術手段進行無損傷的現場檢測,不再需要取樣帶回實驗室分析,減少了對文物的損傷。”
2023年,在莫高窟第55窟修複的過程中,敦煌研究院運用高光譜成像係統,成功將原來模糊不清、無法辨認的內容進行深度識別與還原。那些被時光抹去的曆史印跡,在科技的加持下,再次被讀懂。
憑實力與時間“賽跑”
記者來到莫高窟第55窟壁畫、彩塑保護修複現場,幾位身著深藍色工作服的文物修複師,正拿著工具進行壁畫修複。工作台中間的一張桌子上麵,整齊地擺放著各種修複材料,以及“手術”用的輔助設備。
文物修複師付有旭是土生土長的敦煌人,能夠保護童年記憶裏的文化遺產,對他來說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驕傲。如今,他從事文物保護修複工作已有30多年。
“隨著保護理念逐步完善,保護修複工藝、修複材料逐漸科學合理化。比如,壁畫酥堿病害的根源是水鹽運移,所以現在的修複材料和修複過程,都必須經過脫鹽處理。”付有旭介紹說,在空鼓壁畫修複時,修複師要嚴格控製灌漿量、灌漿範圍和灌漿時間。
對於修複材料,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於宗仁介紹說:“我們並不盲目追求新材料、新工藝,我們更多地強調適合的材料和工藝,更看重材料與文物的兼容性或者匹配度。”
作為文物保護工程的“責任工程師”,與時間“賽跑”是無法推卸的責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曾說:“可能我們走得慢一點,但我們一直在走。”
在與時間的“賽跑”中,在學術帶頭人的帶動下,敦煌文保團隊展現出了自身的特質。“我們團隊始終有四個方麵的堅持。第一,堅持人才培養,鼓勵工作和學業共同進步;第二,堅持科學研究,倡導開展科研性修複;第三,堅持對外交流合作,始終堅持國內國外合作協同推進;第四,堅持莫高精神的熏陶。”於宗仁說,“這些年,隨著我們人員力量的增強與技術能力的提升,視野也逐漸開闊,我們和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如今,在很多棘手的保護問題上,我們可以憑借自身實力與這些國家開展平等的交流對話。”
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缺一不可
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旁邊,坐落著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首個多場耦合環境模擬實驗室。實驗倉內擺放著形狀各異的夯土牆體試驗樣品,這些樣品經過所設定環境的“考驗”,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劣化。該實驗室於2020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承擔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岩土質文物劣化機理與保護技術方麵的研究課題。該實驗室研究人員張博介紹:“我們的夏季倉能夠模擬全天候的光照和降水,冬季倉能夠模擬最低-30℃的氣溫及降雪,風雨倉能夠模擬每小時10至200毫米的降雨強度。”
敦煌文保團隊有40多位在職研究館員,涉及專業接近20種,如物理學、化學、材料學、地質學、生物學等。“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必須進行團隊合作,長此以往造就了我們團隊超強的凝聚力。”於宗仁說。
經曆了幾十年的探索實踐,如今,敦煌文保團隊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技術體係,承擔了近20個省(區)的300多處(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精益求精、細致入微的工匠精神,是文物保護工作者基本的職業素養。實事求是、探索未知的科學精神,是科研人員必備的精神品格。要想做好文物保護這件事,工匠精神與科學精神缺一不可。”蘇伯民最後表示。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係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