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魚,從廣東運輸到北京,键点中途不換水、南海隻是全国打氧氣,不僅活下來,遍地還很鮮美可口?开花來自佛山南海的何氏水產做到了,公司研發的养鱼经“半休眠、可追溯”水產品冷鏈運輸技術,立足能讓活魚處於“半休眠”狀態,大关實現活魚運輸3000公裏存活率達99%。键点每天近4000箱“睡著”的南海新鮮活魚從佛山南海出發,一路向北“遊”往北京、全国沈陽、遍地濟南、蘭州等地餐桌。
何氏水產物流暫養加工車間
實現“南魚北運”產業化發展,是佛山南海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下稱“產業園”)平台,推動南海水產技藝“走出去”的縮影。產業園於2022年獲批建設,以淡水魚為主導產業。兩年來,借助這一國家級平台,南海集約各類資源,以工業化思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通過產業幫扶、養殖技術、科研推廣三大發力點,將南海水產技藝推廣應用到全國各地。
佛山市南海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立足產業幫扶:推廣“南海九江經驗”
助力多地可持續發展
“在幫扶致富的道路上,工作沒有終點,我將致力讓南海九江經驗惠及更多鄉村。”回望七年幫扶路,潘健章頗有感觸。作為廣東澳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澳益農業”)董事長,他從2014年開始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投入到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帶著九江鎮發展水產養殖業的經驗,探索“致富帶頭人培育跟著產業培育走”的“雙培”幫扶新路子。
他提到的“九江經驗”,指的是淡水魚養殖技術。以對口幫扶的廣西上林縣為試點,潘健章以全國領先的南海水產養殖技術和完善產業鏈的優勢,帶動當地4家水產養殖龍頭企業到上林縣投資建場,創建了當地首個高值漁養殖示範孵化基地,通過扶智與扶誌相結合的方式,為上林縣培育致富帶頭人416人,成就了業內津津樂道的“上林模式”。
潘健章與養殖戶研究魚苗馴化技術和規模生產技術
潘健章之所以大力推廣水產養殖項目,與南海悠久的水產養殖業發展曆史和豐富的產業發展經驗密切相關。據悉,產業園每年生產淡水魚苗約2000億尾,暢銷全國超20個城市,是中國淡水魚苗之鄉、全國最大的淡水魚苗繁育中心和珠三角淡水魚苗重要集散地。同時,在產業園的建設帶動下,從魚苗孵化、養殖技術,到市場銷售的布局,南海水產產業鏈發展愈發完善。
為提升南海水產業的帶動性、惠及麵,產業園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實施村企協同共促致富聯結示範項目,園區龍頭企業與經濟薄弱村對接帶動,實現與13633戶農戶、家庭農場等形成穩定合作關係。“依托園區創新的聯農惠農機製,我希望能為幫扶地區帶去更多的‘鄉村振興魚’。”潘健章還表示,通過聯動南海企業,將南海水產養殖經驗、銷售渠道對外輸出,把培訓、培育和經營結合起來,在幫扶地區培育出符合當地需求的水產幫扶產業。接下來,他將把南海淡水魚養殖技術通過產業幫扶全麵推廣到全國各地。
立足養殖技術:推行“工廠化養殖”
全國超20個省市運用推廣
“工廠化養殖”是潘健章首要推廣的淡水魚養殖技術。在“上林模式”養殖基礎上,潘健章集合科技研發團隊與養殖專家團隊不斷進行試驗探索,成功研發零排放循環水養殖技術,並開始大力推廣工廠化養殖,推動傳統水產養殖業向環境友好型、技術密集型轉換。他給當地養殖戶算了一筆“技術賬”,“循環水工廠化養殖可以節約大量的土地,1畝(約667平方米)的工廠養殖產值相當於50畝(約33333平方米)的水麵養殖產值。”
產業園積極推動“工廠化養殖”,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目前,園區內大力推廣工廠化養殖等高效養殖技術及模式,建成高質量水產養殖基地20個、省級以上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13個,並輸出到全國20多個省市。優質的養殖環境也保障了豐厚的養殖成果,數據顯示,園區淡水魚養殖麵積10.92萬畝,產量超19萬噸,漁業產值超40億元,加州鱸、黃骨魚、桂花魚等高附加值優勢主導品種養殖規模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卓記水產工廠化種苗培育基地工作人員觀察魚苗情況
作為產業園轄內企業,澳益農業率先推廣工廠化養殖技術。早在2022年,澳益農業把工廠化養殖技術帶到了清遠臨江村等地。公司團隊在深入調研後,選擇以桂花魚養殖作為發展特色產業的切口,在臨江村建立工廠化養殖基地,並在當地對養殖戶進行技能培訓,成功培育出十餘名產業工人,隨後在村內落戶4條生產線,有效推動農業產業合作和產銷對接,帶動當地農業產業發展。
為進一步推廣南海水產技藝,澳益農業將鱖魚工廠化養殖技術帶到了江西新餘、井岡山,湖南武岡,貴州黎平以及河北淶水等地,在技術的帶動下,養出的鱖魚每斤所花費成本比傳統養殖降低了7塊錢,為當地的鱖魚養殖戶創造出巨大的利潤空間。最新數據顯示,澳益農業通過在各地進行水產養殖技術輸出,共產生效益近1.4億元。
立足科研推廣:研發培育新品種
帶動水產養殖戶增產增收
時值八月,鱸鱧鮮美。新榮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偉東在投喂大口黑鱸“加得豐1號”魚苗,魚躍爭食場麵活潑又生動。身為“魚二代”的他深知種業是水產的“芯片”。他談到,“在相同養殖條件下,‘加得豐1號’與其它大口黑鱸品種相比,生長速度和成活率都有明顯的提高,每畝可增產400-750千克,並在湖南、湖北、江蘇等多地推廣養殖,累積養殖麵積已超5萬畝。”
“得益於產業園的種業推廣,讓企業的雜交鱧‘雄鱧1號’更快‘走出去’。”廣東百容水產良種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百容水產”)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園區種業建設的重要力量,百容水產聯合珠江水產研究所等5家單位培育了國家新品種“雄鱧1號”,具有生產快、飼料係數低等特點,並於今年7月作為新品種被引進遼寧省丹東市。據悉,魚苗引進量達3萬尾,預計到10月末,魚苗可生長至250g/尾以上,預計到明年3月可生長至上市規格,畝利潤增加5000元以上,輻射帶動養殖麵積1000畝以上,助力養殖戶增收致富。
百容水產工廠化育苗車間
說到南海水產優良品種,不得不提到產業園所培育的品種“優鱸1號”,據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優鱸1號”的生長速度要比普通加州鱸快17.8%-25.3%,具有明顯的養殖優勢,目前在全國的養殖覆蓋率達50%以上。產業園持續推動該品種“走出去”,先後推廣至浙江、江蘇、四川、湖北、天津、河南、山東等地。同樣作為園區推廣的優良品種,“雄鱧1號”在百容烏鱧良種場升級改造項目中不斷提升保種能力。據百容水產技術人員介紹,企業通過建設現代化烏鱧育種車間,可實現烏鱧魚苗產能提升1000 萬尾,帶動農戶增收 1000 萬元。
產業園為優良品種發展帶來新機。產業園發布“種業+”發展規劃,建設淡水魚種質資源庫、淡水魚產業技術示範推廣中心、數智漁業綜合服務平台等項目,製定淡水魚標準141項,從種業源頭到養殖技術,為推動淡水魚全產業鏈升級蓄力儲能。目前,園區培育有魚苗繁育經營主體137個,其中省市級以上水產良種場9個,認定為中國水產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優勢企業1家、國家水產種業陣型企業1家。在品種選育上,有雄鱧1號、優鱸1號、長珠雜交鱖等國家審定優質品種3個,以及準備公布的黃顙魚新品種。
南海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數字化淡水魚平台
“在園區精準的冷鏈物流配置助力下,企業將更多的‘淡水優品’送往全國大市場。”同樣是園區內“南魚北運”另一張名片的廣東魚興港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偉表示。該企業主要開展水產養殖、活魚流通、魚柳魚片及其他水產品加工服務,並依托園區冷鏈物流體係,一車次配送的活魚量可達到20000斤,為北京大洋路海鮮批發市場、上海江陽水產市場近1000家經銷商送上來自南海的一口口“淡水鮮”。
南海區萬畝連片養殖魚塘
撰文:黃俊傑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