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藏粮于机!机收减损护航粮食安全

来源:时间:2025-04-21 21:47:26

藏糧於機!藏粮機收減損護航糧食安全_南方+_南方plus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

廣東水災和病蟲害常發,于机發電機、机收减损農用水泵、护航植保機、粮食烘幹機等農業機械要常備;

利用現代化監測手段,安全讓氣象預報為農業服務,藏粮生產不再“靠天吃飯”;

今年廣東水稻的于机機收減損目標為:平均機收損失率在2%;

……

6月26日,2024年夏收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机收减损農機推廣“田間日”(雙搶)暨農機作業防災救災應急演練活動之農機作業防災救災應急工作培訓在陽江市舉辦。來自全省各地的35位農機手和產業專家齊聚一堂,共探農機裝備賦能傳統農業發展新路徑。

培訓現場

降低機收損失,用好應急裝備

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減少糧食損失浪費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共有5個省(區)進行雙搶早稻機收損失數據監測,1044個監測點的平均損失率為2.14%,較2022年下降了0.42%。

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楊丹彤介紹,水稻機收作業質量主要受到成熟度、含水量、產量、倒伏情況等因素影響,成熟度過高、含水量過大、機械作業速度過快都會影響機收質量,造成損失。

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楊丹彤

因此在作業時,需選擇在70%的枝粳已幹枯時進行收割,並降低作業速度,適當增加割茬高度,減小收割幅寬。“如遇台風和倒伏等情況,可適當提前收獲時間,在倒伏角小於45°時順割;倒伏角45~60°時逆割。”

農業農村部農機化總站運用指導處處長張健表示,2024年機收減損工作的總體目標為小麥平均機收損失率穩定控製在1%,水稻降低到2%以內,玉米降低到2.1%-2.2%之間。今年廣東的水稻機收損失率目標任務是2%。

農業農村部農機化總站運用指導處處長張健

實現以上任務,要做到“五抓”。即抓機具提升,加快推廣低損收獲裝備;抓機手作業,切實提升規範作業技能;抓服務保障,有效確保作物適時收獲;抓應急救災,有力減少糧食因災損失;抓監測考核,持續壓緊壓實地方責任。

隻有提高機收減損技能和作業質量,降低作業損耗,才能為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機械化支撐。   

“氣象+農機”,賦能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正在推動傳統農業創新升級,讓廣大農民從傳統的“靠天種田”,到現在的“靠科技種田”。

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支撐,氣象農服務一直以來受到高度重視。

自1953年以來,曆屆領導人都對氣象工作作出批示和指示,要求把“三農”氣象服務作為氣象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號文件更是連續20年對氣象為農服務做出部署。

“氣象預報具有過程可信、定點難做、短臨可補位的特點,要正確認識天氣預報水平、科學運用氣象預報產品。”廣東省氣候中心首席、正研級高工王華表示。

廣東省氣候中心首席、正研級高工王華

據悉,當前氣象預報已經可以做到對提前暴雨預報,對90%的台風生成可提前3天預報。但預報要賦能農業現代化發展,還需要解決互動性不足,針對性不夠等問題。

王華建議未來需要從六方麵不斷完善:一是深化聯動機製,推進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二是堅持部門共融,氣象保障賦能特色農業產業;三是淨化補償機製,推進各地規範化開展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四是助力海洋強省,為現代化海洋牧場提供全鏈條氣象服務;五是實化工作措施,提供全鏈條全方位直通式的服務保障;六是挖掘氣候資源,助力充分發揮地方生態價值。讓“氣象+ ”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機械化是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另一著力點,其將帶領傳統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農業農村部農機化總站副站長徐振興指出,發展農業機械化新質生產力,必須緊緊圍繞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這個核心,終極目標就是把先進的農業機械化裝備和技術盡快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大麵積提高單產

農業農村部農機化總站副站長徐振興

圍繞這一目標,工作便有了新思路。在推廣方麵,開展試驗示範、交流展演、綜合測評和生產考核,創新技術推廣;在研發方麵,要引導企業推進技術攻關,不斷做強做精,提高產品質量;在社會化服務方麵,要依托有實力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建設各鄉鎮全覆蓋的區域性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

同時要提升農機防災救災能力,加強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聯合協作協同,充分發揮行業係統人才、技術、資源、體係的力量和優勢,讓農業機械化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

據悉,本次培訓是2024年夏收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農機推廣“田間日”(雙搶)暨農機作業防災救災應急演練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6月27日還將召開夏收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舉辦農機推廣“田間日”(雙搶)、進行農機作業防災救災應急演練活動,以提升農機手的防災、救災意識,為極端天氣前農戶開展機械化搶收、搶種作業提供技術支撐。

本次活動在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的指導下,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主辦,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陽江市農業農村局承辦,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陽江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陽江市陽東區農業農村局、陽西縣農業農村局、陽江市潤田農業專業合作社、陽江市漠陽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廣東弘科農業機械研究開發有限公司協辦。

【作者】喻珺

【攝影】喻珺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趙飄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