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茉莉係木犀科素馨屬綠灌木,花白原產於印度,绢病接种技术及盆鉴定根據花冠輪數,露天常分為單瓣茉莉、栽抗雙瓣茉莉、病性多瓣茉莉三種類型。茉莉茉莉花花量大,花白花期長,绢病接种技术及盆鉴定花香持久、露天被譽為“天下第一香”,栽抗是病性著名的花茶和香精原料,還具有較高的茉莉觀賞和藥用價值。我國種植茉莉花已有2000多年的花白曆史,現在我國廣西橫縣、绢病接种技术及盆鉴定福建福州市、四川犍為縣及雲南元江縣等地規模種植,種植麵積12300hm2,年產鮮花120600t,年產茉莉花茶110800t,是重要的“一帶一路”經濟植物。白絹病是茉莉花最主要的病害,近年來發生日益嚴重,可導致茉莉花大麵積枯死,嚴重影響茉莉花的產量及品質,成為製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茉莉白絹病,俗稱白毛病、菜籽病,是土棲真菌齊整小核菌引起的一種土傳根部危險性病害。該病菌的寄主範圍極廣,包括花生、芝麻、番茄、辣椒、蘋果等近100個科500多種植物,且病菌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6a,因此很難防治,在國內外茉莉花產區普遍發生,發病率可達36.5%,甚至完全毀滅種植園。國內外已有不少針對該病的化學防治及生物防治的相關研究報道,但有些化學藥劑殘留期較長,易造成環境汙染。而以微生物菌劑、菌肥為主要載體的生物防治措施,防治成本較高,且生防菌的定殖易受土壤pH、水分、溫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防治效果尚不夠穩定。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作物病害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手段。種質資源是育種的物質基礎,鑒定抗病種質是抗病育種的基礎工作。國內外已有開展花生種質對白絹病抗性鑒定的報道,Sennoi等進行了洋薑白絹病室內抗性鑒定,Gholami等開展了菜豆抗白絹病評價。而茉莉花白絹病抗性評價及抗病資源篩選的相關研究尚未見報道。
本研究以收集的18份茉莉花品種(係)及8份素馨屬其他種為材料,開展了茉莉花白絹病露天接種技術及盆栽抗病性鑒定研究,旨在建立茉莉花白絹病露天接種方法並篩選抗源,為茉莉花抗性育種及種質資源的科學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試驗在廣西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露天苗圃(22°48′N、108°22′E)進行,地麵新鋪黑色地布。試驗地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1.6℃,年均降雨量1304.2mm,平均空氣相對濕度79%,無霜期334d。
供試材料包括18份茉莉花品種(係),8份素馨屬其他種的植物。茉莉白絹病菌菌株SRNN1分離自廣西橫縣校椅鎮茉莉種植園內的感病植株,經純化鑒定,菌株rDNA-ITS序列GenBank登錄號為MT634388。燕麥粒為市售燕麥,千粒重23.87g。病菌培養采用馬鈴薯葡萄糖培養基(PDA),配方為: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15g,水1L,pH自然。
製備方法參考晏立英等的方法,略作修改。將茉莉白絹病菌在PDA培養基平板上28℃培養3d,用滅菌打孔器在菌落邊緣打取直徑5mm的菌碟,備用。燕麥粒裝入三角瓶中,蒸餾水浸泡4h後,倒掉水分,121℃高壓滅菌60min。將白絹病菌碟接種於滅菌的燕麥粒中,置於28℃黑暗條件下培養7d,期間每隔12h搖動三角瓶1次,直至所有燕麥粒上均長滿菌絲。
以橫縣雙瓣茉莉的健壯扡插苗為試材,取3年齡種苗移栽到種植盆,種植盆直徑18cm,深17cm,栽培基質為黃心土∶泥炭土=4∶1。移栽後露天養護6個月,選取長勢一致的盆苗進行接種試驗。共設置5種接種方法及對照共6個處理,每個處理10盆,3次重複。參考晏立英等的方法,修改了接種數量形成撒表土法、埋土法、貼莖法,增加覆蓋基質或無菌燕麥粉形成蓋泥炭法及混合埋土法,具體方法如下:
(1)撒表土法。植株澆透水分,將帶菌的燕麥粒撒在植株莖基部周圍的土壤表麵,15粒/盆。
(2)埋土法。帶菌燕麥粒埋入莖基部周圍2cm深的土層中,15粒/盆。
(3)貼莖法。帶菌燕麥粒粘於透明膠帶上,固定於莖基部,15粒/盆。
(4)蓋泥炭法。植株澆透水分,將帶菌的燕麥粒撒在植株莖基部周圍的土壤表麵,15粒/盆。覆蓋一層2~3cm厚濕透的泥炭土。
(5)混合埋土法。帶菌燕麥粒與無菌燕麥粉混合埋入莖基部周圍2cm深的土層中,帶菌燕麥粒15粒/盆。
(6)對照(CK)。植株澆透水分,將不帶菌的燕麥粒撒在植株莖基部周圍的土壤表麵,15粒/盆。
以橫縣雙瓣茉莉為試材,選取1、3、5、10、20年苗齡植株移入種植盆,種植盆直徑18cm,深17cm,栽培基質為黃心土∶泥炭土=4∶1。移栽後露天養護6個月,選擇長勢較一致的盆苗進行接種試驗,采用帶菌燕麥粒埋土法進行接種。每個處理10盆,3次重複。
供試材料包括18份茉莉花品種(係),8份素馨屬其他種的植物,均為扡插繁殖的1年苗齡的盆栽。種植盆直徑18cm,深17cm,栽培基質為黃心土∶泥炭±=4∶1。采用帶菌燕麥粒埋土法進行接種,每個處理10盆,3次重複。
接種後每3d調查1次病情,計算病情指數和發病率。不同接種方法比較試驗連續調查14次,其他試驗連續調查8次。病情分級標準及計算參照杜嬋娟等的方法稍加修改,病情分級標準:0級指未見枯黃病葉病枝;1級指全株<25%以下萎蔫和死亡;3級指全株25%~50%表現萎蔫和死亡;5級:全株>50%表現萎蔫,但未死亡;7級指整株枯死。病情指數的計算公式為:DI={ [Σ(各級病株×對應級數值)]/(調查總株數×7)}×100。發病率=(發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采用相對抗病程度評價方法鑒定供試材料的抗性,以病情指數最高的茉莉花品種(係)為對照,計算其他品種的相對抗性。相對抗病指數=(最高病情指數-評價品種病情指數)/最高病情指數。根據抗病指數抗病程度分為5級,免疫:相對抗病指數為1.0;高抗:相對抗病指數為0.80~0.99;抗病:相對抗病指數為0.40~0.79;中感:相對抗病指數為0.20~0.39;高感:相對抗病指數低於0.20。
采用Excel2007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及作圖,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以主栽品種橫縣雙瓣茉莉3年生盆栽植株為試材,測試了5種不同接種方法的茉莉發病情況。由結果可知,不同接種方法的茉莉初始發病時間不同,病情指數及發病率亦有不同。接種6d後,埋土法、混合埋土法、貼莖法及蓋泥炭法開始發病;接種12d後,撒表土法開始發病(圖1)。接種後6~42d,埋土法的病情指數均高於其他處理;接種42d後,埋土法的病情指數高達47.93,顯著高於其他接種方法,埋土法與混合埋土法發病率分別達到86.67%和90.00%,二者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於撒表土法、蓋泥炭法及貼莖法(圖2,表1)。因此,埋土法為茉莉花露天接種白絹病的理想方法。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熱帶作物學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茉莉花,茉莉酮,瓊脂,馬鈴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