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兴农评丨建立农产品品牌,撕掉“洋水果”外衣

来源:时间:2025-04-21 20:54:33

興農評丨建立農產品品牌,洋水果撕掉“洋水果”外衣_南方+_南方plus

三農大小事,盡在興農評。兴农

國產葡萄披上“洋外衣”,评丨品品牌撕從6元一斤暴漲到66元;替換標簽後,建立南非橘子立刻“變身”澳柑;包裝盒上印滿日文的农产秋月梨,實則來自山東……近日,掉外據央視新聞報道,洋水果一些不法商家通過虛假宣傳和標簽欺詐手段,兴农將國產水果偽裝成進口水果,评丨品品牌撕進行溢價銷售,某些水果的價差甚至能達到5-10倍。

近年來,市場上悄然興起一股“進口熱”,部分國產農產品搖身一變,貼上了“洋標簽”,身價陡增。這一現象不僅反映市場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深層次地暴露部分消費者心中的某些傾向——盲目追求“洋品牌”,忽視本土產品的質量和價值。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消費者認為外國商品更加高端和優質,消費也更有麵子,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所謂的“進口崇拜”。當麵對“日本陽光玫瑰”這類產品時,即使價格高昂,也願意為此埋單。

另一方麵,在消費市場中,“本土貨”比不上“洋品牌”,也提醒我們,農產品品牌建設迫在眉睫。在我國農業發展和消費市場培育的過程中,“本土貨”的品質確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比不上“進口貨”,或者說品質媲美甚至超越“進口貨”的“本土貨”產量稀少,供不應求,無需品牌效應。在這種背景下,“進口”成為優質農產品的標簽。要徹底打破“洋外衣”現象,在提高“本土貨”品質、建立“本土貨”品質不比“進口貨”差這種意識的同時,應盡快建立農產品品牌,包括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等,全麵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

其次,普通消費者可能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和途徑來辨別產品的真實來源和質量,尤其是在食品領域,產地、種植方法等因素直接影響產品品質。商家正是利用這一點,通過誇大宣傳和模糊產地信息的手法,成功營造了一種假象,給國產水果披上了華麗的“洋馬甲”。

這種假冒進口水果的亂象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存在不正當競爭,破壞了市場秩序,對國產水果及果農都是傷害。另外,假冒進口品牌,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對此,除了職能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外,商家也應誠信經營,共同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對消費者來說,在提高警惕、擦亮眼睛的同時,也不妨破除對進口水果的盲目崇拜,應季的國產水果物美價廉,同樣具有優秀的品質和競爭力,在基於自身需求購物時,積極關注和支持本土農業品牌,鼓勵高質量的國產農產品走向市場,這樣既能享受到實惠的價格,也能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作者:楊娉婧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方壯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