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东佛的非時至今日,山木中國很多地方仍保留著繪製並張貼年畫的版年習俗,這是丨春辭舊迎新、避災驅邪、节里祈福納祥的仪式感美好象征。廣東更是请年“好意頭”氛圍組,逢年過節,画接画独老廣都有“請年畫”的福解習俗。
“這是忧广有的遗迎春接福的儀式感。”在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普君南路馮氏木版年畫老鋪裏,佛山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鍾萍正在教前來購買年畫的顧客如何印製年畫。“刷金漆的時候要想著自己的心願,拿紅紙印上去,慢慢轉圈,確保每個地方都能印上。現在可以‘接’福啦!”話音剛落,劉鍾萍指導著顧客從上往下把紅紙從木版上揭下來。
“揭”諧音“接”,一張張“靈蛇獻瑞”、“金榜題名”不斷地被印製出來,每一張年畫、每一次揭福都蘊含著對未來的美好期盼。一位專程前來請年畫的男士興奮地說:“這家店是最正統的。”
店門口透亮的四扇玻璃門上,貼著店內的明星產品——持刀將軍。這也是中國春節申遺時播放的宣傳片裏張貼的“門神”年畫。佛山木版年畫作為申遺材料的組成部分,助力春節成功申遺。
店內,一張張色彩鮮豔、線條流暢的木版年畫掛滿牆壁。顧客們細細觀賞,挑選著寓意吉祥、寄托美好願望的年畫,準備將它們帶回家中,裝點門麵,迎接新春的到來。
“能感覺到年畫是趁著這波熱度小小出圈了一下。今年特別忙,來購買、谘詢的人比往年更多。”劉鍾萍說,這段時間,她頻繁往返於廣佛兩地,參加各類新春活動。
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遠銷南洋,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並稱為民間“四大木版年畫”,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鼎盛時期,普君南路上數十家年畫作坊雲集,從業人員超過4000人。馮氏木版年畫老鋪的前身“均記”就是其中之一。
隨著時代變化,佛山木版年畫日漸式微。十多年前,馮氏木版年畫成為普君南路碩果僅存的一家年畫鋪。劉鍾萍在2014年無意間踏足這方小天地,師從馮炳棠老先生。“我看著師父心無旁騖一刀一刀雕刻木版,好像外界不管發生什麽都與他無關,我一下子就這種美好被打動了。”劉鍾萍說,她在24歲時拜師,這些年,一直帶著作品去各地推廣年畫,也因此得名“年畫女俠”。
“見人見物見生活”,劉鍾萍秉承這一非遺保護理念,開始運用網絡語言講年畫故事,為年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年畫畫的是神仙,說的卻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出生到升學,從求職到婚姻,年畫其實伴隨著我們的一生。”由此,在劉鍾萍的創意中,和合二仙變成“脫單神器”,送子娘娘化身“二胎神器”。
“年畫也可以解憂。”劉鍾萍笑著說,“我們在沿襲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針對不同消費者設計製作不同的內容。”劉鍾萍介紹,在老人和小孩多的公園,她會帶上傳統的“福”字和由經典紋樣“狀元及第”創新而成的“金榜題名”;在年輕人多的街市,她會帶上“脫單神器”和“一個億財神”。
劉鍾萍發現年輕人喜歡的“套色章”能夠很好地詮釋木版年畫的套色,於是製作“文財神”“武財神”等形象圖案的套色章吸引年輕人集章打卡。
由劉鍾萍根據佛山木版年畫經典紋樣“狀元及第”創作的作品圖案“狀元及第 金榜題名”,在中國春節申遺成功當天,還出現在中國代表團送給其他國家和地區代表的紅包上。“春節申遺一舉得中,令人振奮,這也是佛山木板年畫的一次‘金榜題名’”。劉鍾萍說。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唐瑞謙
攝影:吳秒衡 胡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