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種業“第一展”年度盛會再啟動!以第五屆水產種業博覽會暨第二屆廣東(國際)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大會為契機,草鱼南方農村報特策劃“水產有種”專欄,沪苏1号推出有種的年全聲音、有種的国覆盖率改写企業、廣東種 全國養等係列宣傳,可达展示我國水產種業的中国种业最新發展成果,促進更多產業研發、草鱼生產、沪苏1号應用之間的年全交流、交易,国覆盖率改写敬請垂注。
我國養殖量最大的水產品種,首次出現經過選育的新品種。2024年,草魚“滬蘇1號”經審定推廣。
數據顯示,我國草魚養殖產量超過590萬噸,占全國水產養殖總量的10%以上。“滬蘇1號”的出現,不僅顯著改善養殖效益,而且將為草魚更多方向選育和產業鏈開發奠定了基礎,有力推動水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首個草魚新品種“滬蘇1號”。
兩代人接力
選育出我國首個草魚新品種
長期以來,草魚產業受到種質退化的嚴重影響。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草魚的生長速度、抗病力和肉質逐漸下降。同時,草魚天然生活環境大範圍遭到破壞,如水域環境惡化、養殖理念落後、濫捕酷漁等,導致草魚天然種質資源嚴重受損,不利產業健康發展。
草魚良種選育是世界公認的水產科研難題之一。中國水產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戈賢平介紹,“草魚良種選育最大的難題,是親本成熟時間過長。草魚性成熟需要4-5年,在選育路徑正確的前提下,經過性狀篩選、穩定、擴繁等多個環節,再到選育成果麵向市場轉化,至少需要進行4-6代選育,前後要超過20年。”
草魚新品種的出現,有望推動養殖效益進一步提升。
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海洋大學李思發教授牽頭,聯合全國五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了“長江、珠江、黑龍江鰱、鱅、草魚原種收集和考種”項目,開啟了草魚種質資源的研究工作,並建立了草魚種質的國家標準,為後續的育種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本世紀初,李思發教授的學生、上海海洋大學的李家樂教授帶領團隊,與蘇州市申航生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百容水產良種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啟動了草魚新品種的選育工作。團隊依托李思發教授的係統資源調查和鑒定,從江蘇邗江野生草魚作為基礎群體,以體重為目標性狀,采用家係選育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方法,終於培育出我國第一個草魚新品種“滬蘇1號”。
“滬蘇1號”可適合草魚養殖所有模式
明年全國覆蓋率將達30%
“‘滬蘇1號’具有生長速度快、養殖成活率高等優勢。”團隊負責人李家樂教授介紹,“滬蘇1號”的人工繁苗、魚苗培育、魚種培育、成魚養殖技術很容易掌握,受到養殖戶的普遍歡迎。據預測,2025年“滬蘇1號”在全國覆蓋率可達到30%以上,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草魚產量可增產33萬噸以上。
據了解,“滬蘇1號”適合於草魚養殖的所有養殖模式,包括池塘養殖、循壞水跑道式養殖、集裝箱養殖等。李家樂表示,團隊計劃在長三角各地分別建立新品種苗種生產基地,就近供應苗種。同時,加強與全國各省草魚苗種繁殖場合作,建立草魚“滬蘇1號”擴繁場,進行全國性推廣。
“滬蘇1號”將加快推廣,幫助更多農戶增產增收。
針對草魚育種的研究方向,戈賢平表示,最新研究表明,草魚具備一定的肉食性特征,未來的選育工作將更加注重優化肉質、提升餌料消化率以及增強抗病抗逆等特性。李家樂教授也強調,草魚“滬蘇1號”新品係主要針對生長性狀選育而成,下一步將在繼續選育生長性狀的同時,將抗病性狀作為另外一個選育目標,特別是抗草魚出血病,選育出生長快、抗病力強的新品種。為實現這一目標,李家樂教授團隊正積極開展草魚基因編輯研究,並已在江蘇蘇州吳江、安徽潁上、吉林梅河口和遼寧沈陽等地開展了實驗。迄今為止,團隊已完成草魚生長、肌間刺及黑色素相關基因的顯微注射,並通過酶切和測序等手段對基因編輯效果進行了檢測。
種業是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是全產業鏈建設的關鍵一環。2024年11月22日,第五屆水產種博會將在廣州南沙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開幕,屆時將有23個水產新品種集中亮相,展示水產行業的最新成果。
延伸閱讀↘
撰文:周亦可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