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有一群人,他們是金饲產業的行家裏手,點綴在廣東的料鳜鄉間田野,活躍在農業產業鏈上,养殖在鄉村振興路上成就了自己,鳜幫助了他人,创新他們就是孵化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的“農村鄉土專家”。在推動產業發展中,新农新蓝他們積極對接農業科技特派員,人掘服務典型村,金饲助力“百千萬工程”建設,料鳜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今年4月以來,省農業農村廳啟動了“萬名鄉土專家服務‘百千萬工程’優秀案例征集活動”。本期選播的案例,是來自肇慶的農村鄉土專家、水產養殖大戶謝泳傑,大學畢業後返鄉從事水產養殖,瞄準鱖魚養殖前景,依靠科技興漁,通過技術創新,突破飼料鱖養殖技術,帶動周邊新農人掘金飼料鱖養殖新藍海,推動當地鱖魚產業發展的創富故事。
本案例被評選為2024鄉土專家服務典型村助力“百千萬工程”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水產養殖,“鱖”在創新。鱖魚,也叫桂花魚,是近年來持續引起市場關注的名優淡水魚類養殖主導品種,廣東是養殖主產區。近年來,我國種業振興全麵深入實施,廣東鱖魚育種和養殖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尤其是新一代飼料鱖如長珠雜交鱖、翹嘴鱖“廣清一號”、全雌翹嘴鱖“鼎鱖1號”等新品種的成功推出,顛覆了鱖魚投喂幼小雜魚餌料的傳統養殖模式,實現了鱖魚飼料化養殖,對鱖魚養殖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此掀起的新一波鱖魚養殖熱潮,湧現了一批批傲立潮頭的新農人,依靠技術突破和模式創新掘金飼料鱖養殖,推動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在這一批新農人當中,本期農村鄉土專家謝泳傑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他以科技創新孵化新農人,帶領當地養殖戶闖出一條鄉村振興致富路。
瞄準鱖魚養殖,填補本地市場空白
西江流經肇慶,鼎湖、高要等地淡水養殖業發達。近年來,肇慶加快推進現代漁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中心+兩翼”的漁業發展格局,培育了麥溪鯉、麥溪鯇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形成了高要羅氏沼蝦、羅非魚、叉尾鮰等優勢明顯的區域性品牌。
近年來,肇慶水產品養殖又添新“鱖”。隨著飼料鱖養殖技術的不斷進步,鱖魚養殖開始在鼎湖等地逐漸興起,成為了當地水產新農人的“創業魚”。
謝泳傑就是成長在這片魚米之鄉的90後,從小跟隨父母接觸種養殖農務,對農業有一種天然的熱愛。所以大學時所學專業也與水產養殖密切相關,這為他畢業返鄉創業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鱖魚在新品種選育上的突破引起了謝泳傑的關注。在前期的創業調研中,謝泳傑發現,放眼全國,鱖魚養殖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蘇等地,占有八成左右。廣東省是全國鱖苗集中生產區,向全國輸送了95%以上苗種。近年來,廣東鱖魚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養殖產量也在不斷上升,魚苗優勢明顯,產業鏈不斷完善。
廣東鱖魚產業基礎給了謝泳傑強大的信心。“鱖魚是淡水名貴養殖品種,但受製於養殖技術和成本,肇慶地區一直以來比較少人養殖,基本處於市場空白。所以在肇慶發展鱖魚養殖既有挑戰也有機遇。”後來隨著飼料鱖新品種推出市場,謝泳傑看到了本地養殖的巨大潛力,摸準了創業的方向。
2017年,謝泳傑瞄準時機,從家族養豬業跳出來轉型進入水產養殖行業,成為了一名管理600畝魚塘的新漁人。
德邦堅農牧鱖魚養殖基地
突破養殖技術,掘金飼料鱖養殖新藍海
養魚有風險,入行需謹慎。鱖魚養殖的高風險讓剛入行的謝泳傑不敢有絲毫懈怠。
為了進一步學習養殖技術,開拓視野,謝泳傑經常到佛山、中山等鱖魚養殖產區參觀考察,學習魚塘管理經驗,同時積極參加肇慶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組織的農業技術人才培訓斑,不斷充實知識儲備和拓展農業視野,積極與華南農業大學、珠江水產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組建專業技術服務團隊。在初創時期,謝泳傑就開始為自己的鱖魚養殖事業量身定做一套技術服務保障體係,這些努力讓他在鱖魚養殖的探索過程中少交了不少學費。
2017年底,初創的魚塘不負有心人,謝泳傑管理的600畝水麵實現了初步盈利。初試甜頭,這位新農人發展鱖魚養殖的信心更加堅定。前期的市場調研讓謝泳傑深知,當下市場正在迎來鱖魚產業發展的新一波紅利,要抓住機會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實現規模效應。
謝泳傑敢想敢幹,他策馬揚鞭加快了創業的腳步。正是這份不懈怠的敏銳市場洞察力,使謝泳傑抓住契機向鱖魚產業新發展所帶來的養殖新藍海挺進。他把每年養殖所得利潤都用來擴大魚塘規模,從600畝逐漸突破1000畝,逐年擴大養殖規模。2019年,謝泳傑成立肇慶市德邦堅農牧有限公司(下稱德邦堅農牧),他用了兩年時間,實現了從魚塘主向企業主的華麗轉身,走向了公司化的發展道路。
謝泳傑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周邊農戶加入養殖鱖魚,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到2022年,德邦堅農牧養殖規模實現飛躍式發展,管理的鱖魚養殖魚塘規模已從初創期的600畝拓展為三千畝,加上周邊的合作農戶,麵積超五千畝。到2024年,謝泳傑自有養殖水麵3235畝,加上周邊合作農戶的,德邦堅農牧管理的魚塘規模超21400畝,是目前國內成功養殖飼料鱖規模最大的養殖基地,生產的“德邦堅”鱖魚也被評為“粵字號”名牌產品。
轉瞬八年間,謝泳傑在廣東鱖魚養殖圈闖出了一條新路子,而自己也成長為農村鄉土專家,成為肇慶鱖魚養殖的帶頭人,帶領越來越多新漁人養魚致富。那麽,謝泳傑領銜的“德邦堅”鱖魚是如何在短短幾年時間內躍出水麵的?
總結起來有三個“一”,即突破一種養殖技術,創新一種養殖模式,打造一個孵化平台。
突破一種技術,即突破飼料鱖馴化養殖技術。從魚仔鱖到飼料鱖的成功馴化,謝泳傑打破了養殖邊界,取得了養殖技術的突破。
一直以來,傳統的鱖魚養殖模式麵臨著諸多挑戰,如活餌料投喂困難,水質管理複雜性,以及病害防控的壓力等,謝泳傑通過數年的經驗摸索,成功實現從魚仔鱖到飼料鱖的馴化,讓鱖魚不再挑食,變得好養。
那麽,這條鱖魚是如何實現從魚仔到飼料鱖的成功馴化的?謝泳傑介紹,飼料鱖的馴化需要經過三個階段,經曆三道關:第一階段要過應激關,新過塘的魚苗會產生應激反應,可以用圍網喂食解決,先投喂半死半活的魚仔,逐漸過渡到投喂魚粉飼料;第二階段要過馴化關,這個很關鍵,如未經過馴化的魚開圍後會損失很大,通過設立專門馴化池,采用喂前灑水馴化召喚魚群避免損失。這樣通過一步步馴化,把鱖魚吃活魚習性慢慢轉變為吃飼料,這個馴化過程大概需要28天左右,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第三階段要過病害關,鱖魚長到5兩左右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防控糖尿病,要投喂澱粉含量低的環保型飼料。
“通過這種馴化,我們的養殖成本控製在20元以下,基本在18元左右。我們通過成本控製,慢慢降低成本,達到降本增效。以後無論市場價格如何變化,我們也還有成本優勢,有競爭力。”對於飼料鱖馴化,謝泳傑已經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術,並實現提質增效。
創新養殖模式,即運用“疏魚密竹”養殖法則,摸索出了獨具特色的荷稻魚科學養殖模式。這種模式的核心是控製魚塘養殖密度,進行魚塘尾水生態淨化處理。養殖魚塘的尾水經過設備處理後,與荷花池中的清水進行交換,利用蓮藕的強大吸附性,將尾水中的雜質沉澱,水麵種植高品質的稻米,從而達到一種科學的養殖方式。通過養殖模式的創新,解決了養殖尾水的處理問題,促進魚塘實行精細化科學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飼料鱖養殖成活率,一舉多得。
打造一個平台,即共建飼料鱖人才孵化平台,賦能鱖魚產業發展。發展現代化農業需要進一步激活本土人才,培育更多新型職業農民。謝泳傑作為肇慶第一批新農人,近年來致力於傳幫帶工作,成功打造“新農人”孵化平台,以公司為技術管理主體,通過“培訓+服務”“公司+農戶”等多種合作形式,招募有誌從事水產養殖的返鄉創業青年加入公司鱖魚產業園區,提供一定資金支持,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規劃、統一供應魚苗、統一發放投喂品、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共同麵對市場風險,實現資源共享和利益共贏。目前已孵化並帶動周邊農戶及返鄉創業青年共1910人,通過發展水產養殖創富增收。
以德邦堅養殖園區內A19合作項目為例,公司通過與返鄉創業青年龍某建立合作關係,雙方各投資50%金額到項目中,由龍某負責一線養殖工作,公司負責供應高質量苗種、優質飼料、專人技術指導、定期幫助檢測,最後到成品魚出售,共投入141.9萬,銷售金額193.2萬,除去投入成本外,還能盈利51.3萬。這種合作機製實現了互利互惠,不僅能夠幫助農戶快速成長為養殖高手,還能從中獲得一筆不少的創業回報。該平台運作模式在提高農業效率、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和諧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了鼎湖區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未來,隨著養殖技術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擴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會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作為一名農村鄉土專家,我也會繼續以公司鱖魚產業園區為孵化平台,繼續深化與更多農戶和返鄉創業青年的合作,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經營模式,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謝泳傑說。
▲農村鄉土專家謝泳傑
省級產業園賦能,推動特色水產業融合發展
2021年,德邦堅農牧所在的鼎湖區水產產業園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當地水產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據了解,產業園啟動建設以來,鼎湖區高標準謀劃肇慶市鼎湖區水產產業園,通過“補短板、強弱項、促升級”,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打造“一心兩片”新格局:沙浦鎮等區域為水產融合發展核心區,蓮花鎮等區域為標準化水產養殖示範片區,永安鎮等區域為工業化水產養殖示範片區。
作為產業園工業化水產養殖片區重要實施主體之一,德邦堅農牧用工業化思維助推農業現代化,通過現代農業和工廠化有機結合,農業和休閑、康養有機結合等方式,加快打造德邦堅荷塘花漁田園綜合體項目,不斷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拓展提升產業價值空間,努力探索現代農業之路。
據了解,目前鼎湖區水產省級現代產業園已成為鼎湖區打造中國農業公園,創建國家產業強鎮的重要抓手,和落實“百千萬工程”的典型案例,對於鼎湖乃至肇慶全市提升鎮域經濟、補短板強弱項、促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等方麵具有一定探索意義。
【通訊】曾凡美 林偉強(肇慶市農業科技特派員)
【供稿】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肇慶市農業農村局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