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活用化学新闻,促进化学教学

来源:时间:2025-04-22 02:37:59

本文主要講述化學新聞對化學教學的活用化学化学作用,特別對化學新聞的新闻收集、篩選以及如何利用和教學內容相配套的促进化學新聞來促進化學教學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了研究,反映了化學與科技、教学生活之間的活用化学化学聯係,真正體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新闻從化學走向生活”的促进新課程理念。

化學是教学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其實除了化學實驗以外,活用化学化学課堂知識和生活的新闻緊密聯係也是化學這門自然學科的重要特征。“從生活走進化學,促进從化學走向生活”便是教学化學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一。作為一線教師,活用化学化学在日常教學中充分利用化學與生活的新闻關係,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化學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促进巨大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自豪感和學習積極性,這是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摸索出一種活用化學新聞的教學策略,教師教學中可以滲透生活中的新聞,特別是化學新聞,讓學生及時學習到與課堂知識相關的新知識、新科技,認識到化學和生活的密切聯係,這樣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熱愛化學的情感。

1.教師要不滿足於現有的專業知識和化學常識,做學習型教師,主動學習和閱讀,使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生活常識更加完善。

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知識和技術的更新日新月異,網絡和電子通信工具的出現和普及,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不再隻是教師的課堂授課,教師若“不思進取”,原地踏步,原有的專業知識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和適應時代的發展。要得到學生的認可、尊重和佩服,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及時“裝修”自己,使自己永葆青春,擁有源源不斷的“水源”。

因此,教師必須做學習型教師,主動通過網絡,書本、報刊等渠道,獲取新知識,及時更新和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在教學中做到運籌帷幄。報刊和網絡上的化學新聞、化學科技,多數都體現了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化學的學科價值,部分有趣的化學新聞還是融洽師生關係,提高教師個人魅力的催化劑。

所以,做一名學習型教師,主動閱讀新聞,摘錄和學科知識相關的化學新聞,並應用在適當的化學教學情境中,促進化學教學,是新時代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能力。

2.教師應活用化學新聞,研究化學新聞,精心備課,將其應用於特定的課堂情境中,使它發揮應有的作用。

化學新聞如果契合課堂的授課內容,在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上、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可能浪費課堂時間,“擾亂”課堂秩序。

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對收集的化學新聞加以分析和整理,精心備課,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真正促進化學教學。如在教授滬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自然界中的水》時,在講解到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異味和有毒氣體時,我及時穿插了一條有趣的化學新聞——人如果在公共場合放臭屁,是一件挺尷尬的事情,但是有屁又不能憋著,如何消除在公共場合放臭屁造成的尷尬呢?

美國科羅拉多男子巴克韋默發明了全球第一件防臭屁內褲,它的奧秘在於內褲的夾層中有一個可換的消除臭味的裝置,裏麵裝有活性炭、玻璃纖維和羊毛纖維。為什麽裝活性炭呢?便是因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收臭屁所散發的異味。此發明結合課堂知識講解,新穎有趣,學生聽後哈哈大笑起來。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既學到了新知識,又感受到了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又如在講解天然氣知識點時,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在能源危機的形式下,有一則有趣的化學新聞——“采屁背包讓奶牛變身微型能源站”,新聞內容為甲烷屬於溫室氣體,全球25%的甲烷排放來自牛,阿根廷某農場科學家研製了“采屁背包”,他們在奶牛的背上安裝了“采屁背包”,背包通過一根管子插進奶牛的消化腔,收集消化腔內產生的氣體,每頭奶牛相當於一個微型的“能源站”,一天可從奶牛體內收集300 L甲烷,采集的甲烷氣體能轉化為充足能量,供一輛汽車行駛24小時。

再如,在講解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製取氧氣時,過氧化氫溶液在催化劑作用下能快速產生大量氧氣,形成極大的氣流,利用此化學知識,科學家研製出“噴氣背包”,使用它產生的氣流可短時間在空中飛翔,新聞報道冒險家埃裏克·斯科特穿上特製的噴氣背包以每小時70英裏的速度,在33秒內飛越有著“死亡峽穀”之稱的科羅拉多州皇家峽穀。

再如,講解二氧化碳和健康的應用時,對於進入菜窖、深井和山洞時需做燈火實驗,檢驗二氧化碳濃度是否超標,以保證人身安全。我講解了一則某盜墓團夥盜墓的新聞報道,新聞內容是某盜墓團夥欲盜取某座古墓,快挖至墓室時,由於盜洞中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太高,導致多名成員昏迷,該團夥無奈隻得向正在巡邏的特警求助,最後昏迷的成員被救,但該團夥也被警方逮捕。和化學知識相配套的化學新聞很多,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配合課堂知識講解,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熱情高昂。多數化學新聞生動有趣,使學生在課堂上既享受了知識的學習過程,也認知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過程,還融洽了師生關係,活躍了化學課堂,對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3.教師利用化學新聞,能對學生進行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創造美好生活,建設美麗家園,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情感。

化學新聞中有不少正麵新聞,比如新科技、新發明、新材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借此類新聞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比如2017年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開采可燃冰的國家;2013年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教授鄭光洪率隊研發出一種空調衣服,這種衣服可以根據環境溫度變化吸收和釋放熱量;2014年法國成功研製出人造心髒並成功植入一名心髒病患者體內,患者一切正常。這些新聞背後的勵誌故事,都是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探索、努力奮鬥、報效祖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極好素材。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生活中也不乏很多負麵的化學新聞,對於這些化學新聞,教師也不應避而不談,甚至不讓學生知道。教師可因勢利導,利用這些負麵的化學新聞,通過師生共同分析、批判,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2011年的雙匯瘦肉精、地溝油事件,2012年的上海染色饅頭、河北有毒鉻膠囊事件、肯德基麥當勞速成雞風波,2013年白酒塑化劑風波,2017年的棉花肉鬆風波,2018年的塑料紫菜風波、長春長生假疫苗事件等涉及食品安全的新聞等。這些新聞背後均是不法商人利用化學物質謀取暴利,危害社會安全。教師可通過這些新聞引發學生強烈的道德共鳴,並通過這些食品安全事件後續的處理報道,使學生樹立“學習知識,是為了回報社會,而不是危害社會”的價值觀。

有關環境類的新聞報道,比如全球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海平麵的上升給海拔較低國家將帶來毀滅性災難,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要被海水淹沒的國家。此外,冰川的融化也會導致南極企鵝和北極熊等生物的棲息地和食物減少,加劇了物種的滅絕。酸雨、水資源汙染等環境問題的新聞報道可以讓學生認識我們生存的環境現狀,而通過學習化學知識,可以對環境問題進行治理,對我們生活環境進行改造,真正體現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這些新聞素材可以激發學生學好化學,建設美好家園,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4.教師利用化學新聞,還可以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知識,處理和解決生活中的化學問題。

化學是一門來自生活,服務生活的學科,學習化學知識後,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用於生活,體驗學以致用,服務生活的樂趣。比如講解化學元素與健康時,生活中缺乏鋅元素會生長緩慢;缺乏鐵元素會患貧血症;缺乏鈣元素容易骨質疏鬆,兒童則易得佝僂病;缺乏碘元素會患甲狀腺疾病。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可以從食療入手,日常飲食攝入含有這些元素的食物,即可輕鬆治療和預防這些疾病。又如,講解化學物質和健康時,如何合理膳食,避免人體缺乏某些營養素、某些維生素而導致相應疾病,同樣和化學知識息息相關。再如,學習酸堿中和反應時,生活中產生的酸性汙水可以用堿性物質治理,堿性汙水可以用酸性物質治理;酸雨區的酸性土壤可以加入熟石灰進行改良;被蚊蟲、蜜蜂,螞蟻叮咬後,可以在患處塗上肥皂水或稀氨水消腫止癢;用氫氧化鋁或氫氧化鎂等堿性藥物可以治療胃酸過多症。此外,生活中的水資源知識、水的淨化、自來水的生產、燃燒和滅火常識、金屬的冶煉、金屬的生鏽和防鏽、溶液在生活的應用等,都與化學有著緊密的聯係。可以說,和化學知識相配套的化學新聞,數不勝數,它們證明了化學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化學。學生通過學習化學和認識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而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化學綜合素養。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化學類的新聞新聞層出不窮,這些新聞都來自我們的生活點滴。作為教師,一定要多閱讀,多關注,多收集,並將其加工整理,為自己所用,服務於課堂教學,使它們真正從生活走向課堂,再從課堂回到生活,改善我們的生活,服務於我們的生活。如此一來,既豐富了教學內容,融洽了師生關係,快樂了學生心靈,又能實現學以致用的化學知識的目標,何樂而不為呢!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新課程導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化學二氧化碳氫氧化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