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根植于南方的乡土叙事诗

来源:时间:2025-04-22 02:08:29

根植於南方的根植鄉土敘事詩 | 作家寫廣東_南方+_南方plus

鄉村有不一樣的風景。 視覺中國供圖

詩人吳作歆,于南生於潮州,乡土叙事而發軔於廣州,根植是于南一名典型的南方詩人。在領略過繁華都市生活的乡土叙事同時,他也曾作為一名廣東省扶貧工作隊的根植隊員,在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洛陽鎮白竹村駐村扶貧工作過三年,于南目睹了底層貧困人民真實的乡土叙事生活景象。在繁華城市與貧困山村之間,根植在虛幻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于南在快節奏社會與慢節奏過往之間,乡土叙事吳作歆用詩歌的根植語言,將其成長曆程中的于南所見所聞所得展示在我們麵前。

自稱與詩壇始終保持著“若即若離”關係的乡土叙事吳作歆,選擇了一種“低處”的寫作和生活方式,最終成就了《低處》這部詩集,這更是他二十餘年寫作生涯的自我梳理。“他坐在低處,而靈魂在高處/他與靈魂之間,隔著稀薄的陽光”(吳作歆:《低處》,長江文藝出版社),在這部詩集裏,吳作歆以一個外鄉人的身份,創作了一係列讓人耳目一新的鄉土敘事詩,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鄉村敘事的詩歌樣本。

吳作歆的詩歌是從中國社會曆史現場所生產出來的,是一種個人化的曆史性寫作,其詩歌敘事有著一種特殊的悲憫情懷,其背後的人文關懷精神是根植於南方的廣袤土地之上,對於洞悉時代風貌,特別是嶺南農村的時代風貌有著不小的幫助。在他的鄉土敘事詩中,我們總體可以得出以下幾個關鍵詞:底層百姓、自然生態及鄉土社會。他的詩圍繞著底層人民的生活進行抒寫,是“底層人民”的詩,是實踐於中國社會“脫貧攻堅戰”現實背景的詩,也是具體展現嶺南農村時代風貌的詩。

第一,底層關懷。正如胡良桂提到的:“我們的文學作品可以去關注下層、關注普通百姓、關注弱勢群體,去寫他們的生老病死,寫他們的悲歡離合,這自然充滿人文關懷。”(胡良桂:《新人文精神與近三十年中國文學的走向》),吳作歆的詩也自然呈現出了這種“底層關懷”。吳作歆的鄉土敘事詩展現的是白竹村底層人民的生活,講的是他們現實的無奈,講的也是他們未來的向往。他在白竹村有著三年的駐紮經曆,而這三年的駐紮經曆又外化為他的詩歌創作素材。作為一個人文知識分子,他以一種謙遜客觀的姿態,詩意又真實地將白竹村的社會曆史現場刻畫出來。無論是鄉村的人(《砍柴》《苦難》《一個五保戶之死》《牛丟了》),還是鄉村的景(《立冬》《梅雨》《霜凍》《雨後》),或者是鄉村的事(《白竹村紀事》),這些都在他的詩裏。這是吳作歆“低處”的生活和寫作方式的具體實踐,正是由於他將身軀放低,將視線放低,將手中的筆放低,我們讀者才得以了解,在經濟強盛的嶺南地區,原來還存在著這樣的需要幫扶的底層人民。他讓我們認識到,即使在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鄉村振興仍然有其時代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第二,自然關懷。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的板塊擴張得越來越大,詩意的自然景觀似乎在我們的記憶中愈發模糊。但在吳作歆的詩歌中,通過大量自然意象的運用,他將美麗的自然,和諧的鄉土生活展現給了我們讀者,引導我們對新時代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深度思考。在他的鄉土敘事詩歌中,一麵是底層人民急於擺脫的貧困現實,一麵是純淨且清新的自然,兩方麵的相互結合促成了這樣一番景象:當我們從苦悶的現實之中脫離出來,進入純淨的自然之時,仿佛得到了一種洗滌和忘卻,人與社會的緊張關係得以重新調整。如在《梅雨》一詩中:水鴨躲在草叢裏,遠離/忙碌的工作和貧窮的日子//昨晚又一個臥床多年的老人/離開人間,像梅雨中的一縷青煙。自然與社會現實構成了一種恰如其分的融合。在忙碌的現實之中,仍有一隻水鴨在自由地遊動;臥床多年的老人無奈離去,梅雨中的一縷青煙成了唯一的慰藉。在自然中,詩人的靈魂得到了洗禮,也由此體會出了生活的樂趣。吳作歆的自然世界豐富多彩,有花鳥魚蟲,有日月星華,也有四季時令,相對完整的鄉土詩歌意象係統喚醒了每一位讀者心中的自然記憶,一定程度上修複了在市場經濟建設中人與自然之間相對衝突的關係。這就是他詩歌中的自然關懷。

第三,曆史關懷。作為一名扶貧工作者在開展扶貧工作的同時,吳作歆可以說是中國鄉村社會曆史變遷的真實參與者。他的筆調是那樣地冷靜,如同一位記者將手中的話筒舉向了被采訪者,讓那片土地及那片土地的人來親身講訴他們的命運,從而讓聽眾來進行思考。但另一方麵,生活總得繼續,未來總可以改變。請看《白竹村紀事》:“多年以後,在夕陽的餘暉中/白竹村將從我的靈魂中再次醒來:/遼闊的愛在田野中奔跑/大自然的河流淌過兒時的夢想/種子在晨曦中蘇醒/水稻、花生和長角豆/沿著生命的軌跡生長/茄子、玉米和西紅柿/組成瓜果飄香的樂園/潛水的魚和撲騰的雞/追逐著無拘無束的光影/農民在巡視菜園/像在巡視列隊的士兵/狗的吠聲來自天國/像最耀眼的一束光線/把整個白竹村照亮。”在這段文字中,無不寄予著詩人對於鄉土社會未來的美好展望。白竹村的一切溫暖了詩人,他也希望未來有一束光線能照向這片土地。這是一位扶貧工作者、一位詩人、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於當代中國社會曆史的關懷。


【作者】劉雨濠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陳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