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鵬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供圖
“其實我沒有‘上過一天班’。说没”這位語出驚人的有上科學“癡人”就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李海鵬。以科研為樂,过天不覺“上班”之義的班新他實際上穩坐十餘年基礎研究“冷板凳”,並懷著對計算生物學的闻科一腔熱愛迎來“碩果”。
初心不改 醉心科研
40年前,学网在雲南省通海縣一所小學內,年磨全校唯一一台電腦Apple II周圍圍滿了躍躍欲試的说没學生,其中便有李海鵬。有上
這是过天李海鵬第一次接觸計算機。“那時熱愛的班新種子就已經悄悄埋在心裏了。”他回憶道,闻科遺憾的学网是小學畢業後,讀中學的年磨6年間再無緣得見這個稀罕物。
大學時,國產微機剛剛問世,身為生物係學生的李海鵬再一次觸碰到了計算機。他一有機會就跑到隔壁計算機係“蹭”性能更好的386微機,就這樣一路自學到了研究生。
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讀研期間,李海鵬遇到了張亞平、許榕生以及符雲新這3位對他產生關鍵影響的恩師。
後來,從美國到德國,李海鵬輾轉3所大學,先後跟隨符雲新、Wolfgang Stephan以及Thomas Wiehe教授度過了5年的博後時光。
李海鵬從國內外多位導師那裏學習到了不同的優秀品質,並將這些精神融會貫通,總結了管理研究組的一套準則和方法。謙虛好學、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無私奉獻都是他的處事原則,但在這其中,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是他認為最重要的品質。
在得知當時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正在組建與自己所學相關的科研團隊時,李海鵬選擇回國,為祖國相關事業發展出一份力。
李海鵬鑽研進化基因組學的兩大核心概念——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這使他在利用與數學、計算機多學科交叉的方式“解碼過去”的同時,能夠通過“編碼”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
他長期致力於發展進化生物學新理論和計算生物學新方法的研究,從數學和計算視角解析與基礎研究、社會生活相關的重要生物學問題。
使命驅動 黨建促研
李海鵬曾在入黨申請書中這樣寫道:“如何能夠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這不是一日之功可以做到的……但我會盡快熟習自己的研究領域,爭取早日為我國科學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一名傳道授業的老師,李海鵬秉持的教育理念一直是“有教無類”,學生口中的他是誨人不倦的好老師。他辦公室的燈常常熄得很晚,周末和節假日在門衛室的簽到單上時常出現他的名字。
李海鵬始終相信隻要願意躬下身子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督促和指導方式,每個人都能成才。
中國科學院大學優秀畢業生虞達浪回憶恩師李海鵬時說:“他的知識、經驗和激情一直是我成長的重要推力。他一心撲在科研一線,手把手給予我支持和幫助。當我陷入迷茫和精神內耗時,我常會敲開老師辦公室的門,即使深夜時分,也總能看到燈下辛勤忙碌的他。那些鼓舞與開導使我至今心懷感激。”
這種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為整個研究組營造了積極交流的求知氛圍,也為重大科研成果產出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師者的李海鵬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攻堅克難 十年一劍
除了甘為人梯、獎掖後學,作為一直在一線攻堅克難的研究人員,李海鵬一直潛心基礎研究,甘坐“冷板凳”,隻為攻克各種技術難關。
2023年9月,李海鵬研究組與華東師範大學腦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所潘逸萱研究組合作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創建了快速極小時間溯祖(FitCoal)新理論和方法,並發現人類祖先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曾經曆嚴重的群體瓶頸,近乎滅絕。這項研究始於2013年,十年才磨成一劍。
2015年,他們的研究陷入低穀,理論推導的方向一度走進死胡同,計算結果也有極大誤差。
麵對這樣的困境,經過多次討論,團隊最終決定將所有代碼刪除,從頭開始新的數學推導和編程。推倒重來,需要極大的勇氣,而團隊的堅持使他們最終攻克了技術難關,為後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研基礎。
2017年第三版代碼完成後,是長達6年的優化與驗證。經過對分析結果反複的交叉驗證,李海鵬等人確認發現了一個重要的人類遠古群體瓶頸,但依然缺乏古生物學證據。
在經過對風險的全麵考量後,2021年,李海鵬團隊最終決定提前公布文章預印本,並向全世界提供FitCoal軟件的下載服務。這個提前與同行公開交流的大膽決定,使他們次日就收到了合作意向反饋——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法比奧·迪·文森佐博士發郵件告知李海鵬,他們的發現與其化石考古學上的現象一致。於是,雙方展開了近一年的合作與修改,於2022年4月將文章投寄給《科學》。
這一研究基於群體基因組公共數據,首次精確解析了百萬年內人類遠古群體數量變化曆史,為搶占科技製高點發現新的基因靶點提供了精確的算法體係,為實現重大慢病防治的“關口前移”奠定了理論基礎。
而李海鵬並沒有停下腳步,他帶領團隊聚焦100萬年前至10萬年前遠古人類的物種形成與進化,研究遠古群體瓶頸導致的現代人群整體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並通過精準溯祖計算揭示腫瘤的演化。他們將繼續在基礎研究領域解碼過去,編碼未來。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q7487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係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