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境監測中,原吸用探 原子吸收技術的運用極為重要, 這項技術的提出與應用給環境監測與保護帶來了曆史性的變革與發展, 其中代表性的方法為原子吸收光譜法。本文以原子吸收光譜法在土壤環境監測中的收技术环實際應用為例, 分析原子吸收光譜法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樣品處理技術, 並對該項技術的在實際中的應用進行了綜述。
原子吸收光譜法具有靈敏度高、境监抗幹擾性強、测中精度高以及速度快、原吸用探適用情況廣等諸多種優點,收技术环 因而在環境監測分析中被廣泛運用。20世紀80年代,境监 國家環保局就在《環境監測技術規範》中就將原子吸收光譜法列入環境監測有關金屬元素的範例標準方法[1]。
1 原子吸收在環境監測中的测中地位
原子吸收技術的主要優勢在於其選擇性強、靈敏度高、原吸用探分析範圍廣、收技术环抗幹擾能力強。境监而ICP-AES儀器最大的测中缺點就是價格非常昂貴, 並且不接受專業培訓很難快速掌握, 特別是監測一些複雜樣品中的微量元素, ICP-AES法便難以實現, 更不用說超痕量元素了。原子熒光光度計隻針對部分某些特定元素具有較好的原吸用探效果, 對於Cd、Pb等元素,收技术环 監測過程極其繁瑣且抗幹擾性差, 遠不如原子吸收技術。總而言之,境监 原子吸收技術在環境監測過程中是難以完全替代的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2]。
2 原子吸收技術的三種細分方法
2.1 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
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多應用於可原子化的元素, 並且對大部分元素敏感, 檢測極限與速度相對較高, 而且檢測模式簡單, 具有高可重現性, 單次監測成本低。但是這種技術隻有在達到ppm級時才可以定量分析, 也就是說該技術的監測精度受霧化器與元素原子化水平的高度製約。
2.2 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
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是為了提高元素的原子化, 通過利用石墨材料與電流加熱技術促進元素原子化。該檢測方法隻需要極少的樣品就能夠完成檢測, 並且元素原子化的溫度可以相對自由調節, 實驗安全係數較高。不過該方法也存在著分析範圍窄, 成本高, 精度低, 耗時長等缺點, 並且難以重現, 當樣品成分相對複雜時, 檢測過程就非常容易受到幹擾[3]。
2.3 氫化物發生法
氫化物發生法靈敏度高, 如Ce、Aa、Hg、Ph、Bi、Sb、Sn、Se等容易形成氫化物的元素常用這種方法。這類元素在酸性環境中, 用硼氫化物處理, 產生化學反應可以形成氣態氫化物。因而利用該分析法能夠讓被分析的元素與基體相分離, 進而大大降低在檢測過程中的幹擾, 檢測精度可以明顯上升。
3 土壤樣品處理方法分析
原子吸收技術在土壤監測中的關鍵一環就是對樣品土壤進行處理, 因此下麵簡單介紹幾種土壤處理方法。
3.1 電熱板濕法消解法
電熱板濕法消解法相對而言比較操作, 因而得到廣泛使用。但是該方法消化的時間較長, 同時因為加入的大多為高純度強酸, 因此很容易形成較多雜質, 進而影響檢測精度;此外在消化時還會產生許多的酸性氣體, 這對實驗人員的身體健康有較嚴重的威脅[4]。
3.2 幹灰化法
幹灰化法的優勢在於空白值較低, 雜質較少, 應用範圍廣, 因此幾乎可以應用於絕大多數樣品, 但是也存在處理時間長、元素損失以及汙染環境等問題。
3.3 微波消解法
微波消解法是指利用微波對樣品進行加熱, 進而在短時間內使樣品整體溫度均勻提升, 此時, 樣品分解會加快, 溶解速度也得到明顯提升。這種處理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環境汙染問題。同時由於這種方法是在密閉空間中進行試驗, 所以還可以有效地避免樣品元素損失, 進而提高實驗精度。
總而言之, 土壤種類複雜, 土壤樣品的基質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對應的方法。
4 原子吸收光譜法在土壤環境監測中的實際應用
4.1 在土壤重金屬汙染評價中的應用
工業廢渣、廢氣中重金屬的擴散、沉降、累積, 含重金屬廢水灌溉農田, 以及含重金屬農藥、磷肥的大量施用, 是造成土壤的重金屬汙染的主要原因。
筆者采用火焰吸收原子光譜法對某廢棄砂金礦土壤中的Hg、As等重金屬汙染情況進行監測, 結果發現該地土壤中的Hg、As等5種元素含量均低於標準值, 與天然土壤相比, As、Cd、Cr分別增加了83%、78%、101%。梅羅綜合汙染指數0.7
筆者采用火焰吸收原子光譜法對某中藥材基地土壤中Hg、As、Pb、Cd、Cr等元素進行監測發現, 雖然該地的土壤存在一定汙染, 但土壤樣品中重金屬含量均未超標, 均符合無公害中藥材環境標準。
4.2 重金屬元素形態的分析
元素形態是指元素存在的具體形式, 重金屬在土壤和沉積物中, 可以交換態、碳酸鹽結合態、鐵錳氧化物結合態、硫化物、有機結合態和殘渣態存在, 前3種形態穩定性差, 後兩種穩定性強, 重金屬汙染物的危害主要來源於穩定性差的形態。
為探究土壤中重金屬對生物的潛在危害性, 筆者對某地區公路旁的216個表層土壤樣品中的Pb、Zn、Cu、Ni、Cr等重金屬元素的不同形態含量進行監測。結果發現, 土壤中重金屬有效態占比較大, 有效態的主要存在形態為有機態和Fe-Mn氧化結合態, 在5種重金屬元素中, Zn的有效態含量最高, 殘渣態較低, 因此應該注意其該地生態係統的潛在威脅。為揭示土壤重金屬形態分布及生態風險狀況, 筆者采集某河岸12個土壤樣品進行重金屬形態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 該河岸土壤受到嚴重的重金屬汙染, 7種重金屬元素中, As、Cd、Zn與Cu屬於重度汙染的水平, 其中As以殘渣態居多, Zn以殘渣態和Fe-Mn氧化物結合態居多, Cu則以殘渣態和有機結合態居多, Cd具有形態多樣的分布特征, 因此初步判定, As和Cd為該河岸土壤重金屬汙染治理和修複的首要控製元素。
5 小結
在未來原子吸收光譜法可與其他檢測手段聯用, 比如原子吸收光譜與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毛細管電泳等聯用, 減少測量誤差, 從而提高其檢出限、測量精度, 使人們對土壤樣品的監測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使其在土壤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環境與發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原子,碳酸鹽,液相色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