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踏雪寻梅有“香雪”

来源:时间:2025-04-22 02:47:20

踏雪尋梅有“香雪” | 作家寫廣東_文化_南方+_南方plus

香雪其實就是梅花。 視覺中國供圖

有一種去看梅花的踏雪方式叫“踏雪尋梅”。這個典故,寻梅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大雪中騎著毛驢尋訪梅花的香雪故事。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在其著作《夜航船》中記:“孟浩然情懷曠達,踏雪常冒雪騎驢尋梅。寻梅”然而,香雪這事兒聽起來似乎美好,踏雪卻實在不值得仿效,寻梅隆冬大雪,香雪天寒地凍,踏雪不用說尋梅的寻梅過程苦不堪言,說不準還有生命危險,香雪那個始作俑者孟夫子有一次就差點丟了老命。踏雪

那麽,寻梅有沒有一種既輕鬆又不冷的踏雪尋梅方式呢?這個可能沒有,但如果稍稍換一下概念,可以說廣州就有,因為廣州冬天有一大盛事——去蘿崗看“香雪”。香雪是什麽?就是梅花,潔白如雪又香氣誘人的梅花。廣州冬天沒有雪,也不算冷,把梅花稱為香雪,既賞梅又安慰了賞雪之念,也算是一大創意。梅和雪自古以來就聯係在一起,相得益彰,詩情洋溢,早在800多年前,南宋詩人盧梅坡就說了:“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廣州東部的蘿崗香雪,恰好就起源於800多年前。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年過花甲的中書省兼知政事朝議大夫鍾啟初從朝廷告老還鄉,進入嶺南時,看到梅嶺上梅樹夾道,漫山遍野,他原本喜愛梅花,心念一動,於是向當地人要了數十株梅樹幼苗,並詳細請教種植之法,回來後種在少時讀書的書齋前麵。鍾啟初,字聖德,號玉喦(“喦”為“岩”的異體字),生於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八歲隨父遷居到番禺蘿崗洞。其父鍾遂和曾從商和做官,定居蘿崗洞後,於蘿峰山麓興建“種德庵”書齋,延師課子並吸收鄉鄰兒童入學。種德庵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貢生、舉人,其中最為出類拔萃的兩個,一個是鍾啟初,一個是崔與之。

蘿崗洞是蘿崗的古稱,洞即垌,指田地。在兩廣地區,不少從古代留傳下來的地名帶有一個“垌”字,意思是傍田地而居。鍾啟初開創了蘿崗洞的種梅風氣,在他的帶領下,當地人紛紛種梅,作為主要的農業生計,所種梅樹多為結果良好的青梅。宋代以來的廣州,西部種花,東部種果,蘿崗一帶,是遠近聞名的“果鄉”。由此可見,蘿崗人種梅的初衷,並非是為了賞花,而是為了收獲果實,然而令人意料不到的是,那綿延伸展的梅林,竟然無心插柳,成就了以花朵著稱的“香雪”勝景。青梅開出的花,基本上都呈白色,偶有淡黃色和淡紅色,香味濃鬱。

種梅其實是鍾啟初解甲歸田之後的小插曲,他回到蘿崗後所做的一件大事,是將種德庵擴建為“蘿崗精舍”,又修築了似園、餘慶閣、漱玉台等,與山水花樹結合,成為宋代書院園林的代表。鍾啟初去世後,他的兒子鍾仕紳為紀念父親,將蘿坑精舍改名為“玉嵒書院”。玉喦書院留存至今,是廣州最早和保存最完整的書院之一。

到了明代,蘿崗洞已形成綿亙十裏以上的梅林,俗稱“十裏梅林”。每年臨近農曆歲末,千樹萬樹梅花競放,繁花勝雪,花香沁人,引得四方遊人紛至遝來,一舉成為廣州的賞梅勝地。這裏的梅花,由於地理環境因素,常常梅開二度,且延續時間較長,一邊落英繽紛,一邊新蕾綻放,地麵、林間和枝頭,雪白蒼茫,香氣蕩漾,“香雪”由此而得名。清代詩人樊封在《南海百詠續編》中有如此記述:“科梅盛開,晶玉廿裏,真同香雪海,粵人多往遊焉。”

梅花雖然是在歲末盛開,但因為廣州人好講意頭,迎春花市是斷不能出現的,當然並不影響實地觀賞,反過來說可能想看的念頭更強烈了,由此奔赴蘿崗香雪而去的人,絡繹不絕。外地人到廣州,如果恰好遇上花期,也會慕名前往。幾百年來,蘿崗香雪聲名不衰,曆代前來賞梅及拜訪玉喦書院的名人有不少,如明代的海瑞、湛若水,清代的張維屏、區丕烈、張之洞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朱德、陶鑄、郭沫若等領導人也曾到蘿崗賞梅,郭沫若題詩“嶺南無雪何稱雪,雪本無香也說香。十裏梅花渾似雪,蘿崗香雪映朝陽”,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建議在梅林中修建一座“望梅亭”,這座亭子今天依然立在香雪公園之內。1963年,蘿崗香雪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1983年,秦牧、關山月、陳蘆荻、陳殘雲、秦咢生等40餘位文藝界人士,曾組團到蘿崗賞梅雅聚。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蘿崗香雪曾一度消失,當時由於氣候等原因,梅樹頻繁發生蟲害,導致青梅產量和品質急劇下降,損失嚴重的果農於是紛紛清除梅樹,改種經濟價值較高的甜橙。在短短幾年內,十裏梅林蕩然無存,昔日香雪勝景煙消雲散。直到2005年,蘿崗區(現已並入黃埔區)恢複重建香雪公園,首批種植4000多株梅樹,其中青梅約3000株,主要有鵝嗉、大核青、橫核等品種;花梅約1000多株,主要有潮糖宮粉、桃紅宮粉、江南朱砂、美人梅、變綠萼等品種。由此,蘿崗香雪涅槃重生,2008年1月,複建後的香雪公園啟動了首屆蘿崗香雪文化旅遊節,至2024年已連續舉辦了14屆。

現在,在蘿崗香雪之外,廣州的賞梅去處,又多了兩處知名的香雪:“流溪香雪”和“石門香雪”。流溪香雪位於廣州市西南部的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內,這裏的梅樹,始種於20世紀60年代,如今已形成3000多畝的梅林,計10萬多株,主要種類有白梅、酒金梅等,目前是東南亞最大的賞梅之地。流溪香雪以兩大特點著稱:一是此處的梅花在全國開得最早,每年12月開始枝丫上即花朵綻放,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有“中華梅花第一弄,南國報春第一枝”之稱;二是梅花“三弄”,一年之中花開三度,“一弄”指底部梅花先開,滿樹花苞蓄勢待放。“二弄”指中部枝幹梅花盛放,披掛如雪,清香溢遠。“三弄”指枝梢梅花最後綻開,樹身花朵凋落,綠葉相伴,小果已成。由一弄到二弄、二弄到三弄,通常相隔一周左右,因此,去看流溪香雪,要選擇看哪一弄並恰當安排時間,如果都不想錯過就得去三次。當然,有閑又有錢的話,在那裏住上半月以上依次觀賞也無不可。

石門香雪處在從化區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內,種植麵積約300畝,品種主要是觀花粉梅。這裏的梅花,一般在每年元旦前後開放,同樣有“三弄”,因為山高寒冷、氣候濕潤,所以開得特別燦爛,遠看就像山中覆蓋著一層白雪,猶如北國風光。廣東梅花開得最早,古今亦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說:“梅花唯嶺南最早……廣中梅花於一之日已花,二之日成子,得春獨早,故群卉資之以為始。”“一之日”“二之日”,分別指農曆十一月、十二月。流溪香雪、石門香雪開到第三弄,嶺南的春天便算是來了。       


撰文:安石榴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陳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