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栽機徹底改善了種植戶彎腰移栽的現狀,科技改變生活。奋进”
“收獲機能讓甘薯從地裏直接成框打包好,铁块头省去了多個環節的做细奏响人力,真是活广便捷。”
……
2月19日,东甘在廣東農技大講堂——甘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演示會上,薯机设备涉及甘薯生產全流程的械化16款農機齊亮相,多款還是产业首秀,引得來自汕尾、汕頭、河源、梅州、惠州、清遠、潮州、揭陽、廣州等地的農技專家、農機經營人員、甘薯種植戶等150多人圍觀討論。(農機詳細資料請點擊:)
甘薯機械化,薯業發展動力
一年春作首,百業農為先。每年3、4月是廣東春季甘薯種植的時節,在“粵強農裝”工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推動下,甘薯機械化裝備成為甘薯產業的發展引擎。
甘薯產業是農民增收的“金鑰匙”,也是保障糧食安全、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相關負責人指出,近年來,廣東農機係統千方百計提升甘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機械化生產新模式、新技術、新裝備示範效應初步顯現。下一步,廣東要繼續從強化裝備研發與改進、加強技術培訓與推廣、推動農機農藝融合、完善甘薯機械化服務體係等方麵著手,持續加快推進甘薯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做好“土特產”文章,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自覺打頭陣、當標杆,推廣使用“粵農技”和“農友圈”小程序,推動技術服務向產前延伸、向產後拓展;要聚焦短板弱項,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進一步提高全程機械化作業質量,持續優化裝備性能,努力提高關鍵技術模式到位率和覆蓋麵,探索出一條以科技和裝備為支撐、以機械化為手段的甘薯生產新路徑。
甘薯是汕尾第二大糧食作物,種植麵積28萬畝,產量50萬噸,其中陸豐市甘薯種植麵積達到22萬畝,產量42萬噸。汕尾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葉傑雄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大力推廣普及先進的甘薯生產作業裝備和技術,加快補齊農機裝備短板弱項,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提升。”
汕尾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葉傑雄
機械化水平提高,省時省力
在甘薯生產全程的機械化實踐中,甘薯耕整起壟、田間管理環節機械化水平較高,而移栽、殺秧和收獲環節機械化水平稍顯不足,後者對機手的操作和設備的靈活性有一定要求,一方麵要盡可能找到最適合的操作參數,一方麵還要避免傷到薯蔓和薯體。
移栽是甘薯生產過程中的一項技術活。移栽前,要起壟,使得甘薯有充分的空間進行生長;移栽時,薯秧需要進行斜栽或平栽,以提高甘薯產量,同時需要進行澆水、施肥等操作。舊型號的甘薯移栽機,有些不能適用於複雜的地形,有些則不具備起壟、澆水等複合功能,使得農戶使用意願較低。近年來,不少多功能複合式的移栽機出現,解決了上述問題。
“這台機可以與拖拉機配套,一次完成旋耕、起壟、施肥、打藥、鋪滴灌帶、覆膜、移栽(船底式栽苗)、澆水。”據山東火絨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富有介紹,這款2ZQX-1型多功能複合式紅薯移栽機不僅功能完善、節省人力,同時還可以根據需求定做一行、兩行、三行,“前麵起壟,後麵移栽”,一次執行多項作業。
這款移栽機能做到邊起壟邊移栽,大大縮短勞動時間。
現場還展示了一款陸豐支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自行研發的移栽機,合作社理事長鄭蘭芳介紹,這款移栽機是根據陸豐當地情況所研發,能同時進行三行作業。
陸豐支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自行研發的移栽機,能夠較好適應陸豐的土壤和地形條件。
對於一些小型田塊,“小碼”機型則更適宜。廣州市匯奧機電有限公司的井關PVH100-70PSDBL甘薯移栽機一人便可以操作,移栽過程中不需要操縱機器方向,秧苗入土後,壓實土壤,促進成活。
一個人就可以操作的移栽機
甘薯收獲前,殺秧能夠進一步提高甘薯產量,同時實現還田肥土的效果,但問題隨之而來,“殺”得程度深,易傷到薯體,隻“殺”表麵,不如不殺。“這台牽引式薯蔓粉碎還田機,最大的亮點就是可以邊粉碎還田,邊將甘薯翻挖出來,”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負責人蔡秀瓊介紹,這款設備目前正在樣機試製中,機型小巧,可以掛在拖拉機上進行作業,“你可以靈活控製它的刀片作業高度,‘殺’得恰到好處。”
這款牽引式薯蔓粉碎還田機,最大的亮點就是可以邊粉碎還田,邊將甘薯翻挖出來
收獲是甘薯生產環節中另一項技術活。收獲機傳送帶振幅太大——薯體破皮,傳送帶材質過硬——薯體裂開。“經過改良的4ULZ-90型自走式薯類聯合收獲機,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極大降低破損率。”蔡秀瓊介紹。
收獲機將成熟甘薯翻挖出來,挖出的甘薯完整、附著泥塊少,直接就能裝箱
短板仍在,創新是關鍵
甘薯生產若不依靠機械化設備,不僅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在近年來農村勞動力逐漸減少的情況下,更是難以推進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近年來,廣東聚焦短板弱項,進一步提高全程機械化作業質量。
“但是,也不應忽視目前廣東在移栽、殺秧及挖掘收獲環節機械化的短板。”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博士官曉東指出,廣東種植結構和栽培農藝繁雜,農機農藝適配性差,這一現狀製約了機械的研發和使用。
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博士官曉東
這也是當前廣東甘薯機械化的現狀。在演示會現場,殺秧機殺秧不完全、收獲機收獲不徹底、移栽機移栽後要人工補栽,種種問題都表明,機械化的路行得通,但還要走、要大步、堅定、有力地走。
“我們要麵對現有的問題。”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科長聶虎子認為,農業機械化設備作業時要考慮當地地形、土壤性狀,廣東地形複雜,很多平原地區通用的農機到這裏反而不適用,“標準的土地既然難以複製,我們可以提高創新研發能力,研製出適合當地的農機。”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科長聶虎子正在講解農機的型號、功能、作用、效果。
為此,官曉東建議,在推進甘薯生產全程機械化過程中,要創新基本生產條件建設,進行宜機化改造,創新新技術、新裝備研發,在對關鍵問題的攻堅上推動落實農機農藝的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及家庭農場管理模式。
此外,廣東省普寧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推廣研究員馮順洪以“普薯32號”為例對普寧市的甘薯成果進行分享。聶虎子對“農友圈”展開介紹。
廣東省普寧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推廣研究員馮順洪
更多圖片↓
統籌:趙飄飄
撰文:王誌敏
攝影:吳秒衡
來源:南方農村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