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三种菖蒲的比较研究进展(一)

来源:时间:2025-04-22 02:44:07

菖蒲在臨床應用中常見的种菖有石菖蒲、藏菖蒲和九節菖蒲,比较這三味藥材雖隻有一、研究二字之差,进展但其來源和功效差異較大。种菖文章通過查閱本草典籍及地方標準,比较並利用Pubmed、研究知網、进展萬方等數據庫檢索近10年來國內外關於三種菖蒲的种菖相關文獻資料。從其異名、比较來源、研究產地、进展植物形態、种菖性狀、比较理化鑒別、研究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等8個方麵對三種菖蒲分別進行比較鑒別,以區分其真偽優劣,旨在為保障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準確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論基礎。

菖蒲為我國傳統常用中藥材,有悠久的曆史。最早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但由於其曆史基源混亂,僅《本草綱目》所記載的菖蒲就有5種。

古代醫書典籍中記載石菖蒲以“一寸九節者良”,故本品亦有九節菖蒲之名。但現代臨床上使用九節菖蒲為毛茛科植物阿爾泰銀蓮花(Anemone altaica Fisch)的幹燥根莖。因而,同名異物所致的混用及摻假情況比較嚴重。目前,臨床上已將石菖蒲列為菖蒲正品,但部分地區仍有將九節菖蒲混用為石菖蒲的現象。藏菖蒲又名水菖蒲,在民間廣泛使用。在2010年版《中國藥典》中將水菖蒲以“藏菖蒲”之名收載。為了明確的區分3種菖蒲,確保臨床療效,文章將從以下8個方麵做一綜述。

1 3種菖蒲的別名、來源、產地對比

石菖蒲:又名劍蒲,香菖蒲,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tw tatarin owii Schott)的幹燥根莖。主產於四川、浙江、江蘇、江西等省。以浙江、四川產量大。

藏菖蒲:別名為白菖蒲,臭菖蒲、大菖蒲,泥菖蒲。係藏族習用藥材,為天南星科植物藏菖蒲(Acorws calamus L.)的幹燥根莖。主產於湖南、湖北、四川和遼寧。在西藏、黑龍江、山西、河北等地區也有出產。

九節菖蒲:又稱京菖蒲,節菖蒲,小菖蒲。為毛茛科植物阿爾泰銀蓮花(Anemone altaica FIsch)的幹燥根莖。主產於河南省盧氏縣、嵩縣、欒川縣、靈寶縣、南召縣。山西南部與陝西南部也產。

2 植物形態鑒別

石菖蒲: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植株高為30~40 cm,全株具有香氣。其葉片薄,線行,葉片中部暗綠色,無中脈,平行脈多數,稍隆起。

藏菖蒲:多年生水生草本,有特殊香氣。其葉片劍狀線形,長90~150 cm,葉片中部以上漸狹,綠色,光亮,中脈明顯隆起。

九節菖蒲:多年生草本,有許多須根,葉大部基生,二回三出複葉,葉片3深裂,有缺刻和粗齒,花萼白色,8~12片,無花瓣。心皮和雄蕊是多數,果為痩果。

從植物形態上可以將3種菖蒲明顯區分:石菖蒲比較矮,葉片薄,劍狀線性,中脈不明顯;藏菖蒲非常挺拔,又有水劍,大葉菖蒲之稱。葉片劍狀線形,先端慚尖,中脈明顯隆起;九節菖蒲有基生葉,葉片輪廓寬卵形。因此,可以很直觀的從外觀上進行鑒別。

3 性狀鑒別

石菖蒲:根莖呈扁圓形或長條形的厚片,外表麵棕褐色或灰棕色,環節明顯具細縱皺紋似蜈蚣。葉痕三角形,斷麵纖維性,環紋有棕色的油點,以條粗、堅實、香氣濃者為佳。

藏菖蒲:根莖呈扁圓柱形,略彎曲,長4~20cm,表麵灰棕色至棕褐色,節明顯,具縱皺紋,一麵具密集圓點狀根痕。葉痕呈斜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側麵基痕周圍常殘留有鱗片狀葉基和毛發狀須根。可見眾多棕色油細胞小點,氣濃烈而特異。

九節菖蒲:呈紡錘狀,微性彎曲,長3~6cm,色中部直徑3~7 mm,表麵黃白色或棕色,質堅脆,易折斷,斷麵平坦類白色至淺棕色狀粉性,氣無,味淡而辛。

通過3種菖蒲藥材性狀比較發現:九節菖蒲特征性最明顯,呈紡錘狀,易於將其與石菖蒲、藏菖蒲明顯的區分;石菖蒲斷麵纖維性,可見多數散列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細胞;藏菖蒲斷麵呈海綿狀,可見多數小空洞,氣較濃烈而特異。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21年,第2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石菖蒲藏菖蒲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