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華《荔枝紅》
琵琶聲聲,曲樂悠揚,荔枝岭南一首《荔枝紅》讓人仿佛置身嶺南古鄉,红首勾起了甜甜的发专家鄉記憶。在6月26日晚舉辦的属于2024廣東鄉村歌手大賽啟動儀式,來自肇慶的乡村鄉村歌手陳英華,帶著新作《荔枝紅》返場助陣。
“那一年朝霞染紅了果園,红首豐收的发专荔枝啊,帶來歡樂,属于也伴著心傷……”曆經兩個月的乡村打磨、三度易稿,《荔枝紅》鉤織了一個發生在荔枝園的故事。年年紅果壓枝,盡管有愁亦有喜,對荔農而言終歸是生活璀璨的希望。這是一個時代的荔紅記憶,也是嶺南人紮根鄉土、奮發向上的群像。
陳英華(右)獻唱新作《荔枝紅》。
以曲傳情 聽見荔枝記憶
對廣東人來講,荔枝不僅是一種水果,更是情感的載體。
暖陽溫柔灑落的羅鍋老街,綏江水麵波光粼粼,仿佛金線穿梭,編織出一幅靜謐且和諧的畫卷。以歌曲《荔枝紅》為紐帶,作曲人陳英華與主創團隊欣然會麵,共敘創作的火花。
陳英華輕輕撥動手中的吉他,彈出《荔枝紅》的旋律。團隊成員們圍坐在一起,各抒己見。從曲調的設計到歌詞的意境,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了打磨和調整。
《荔枝紅》的韻味,是陳英華對童年那份獨特而珍稀記憶的深情追溯,是大學時代深厚友情的歲月沉澱,更是他多年鄉村音樂創作生涯的錘煉與激揚創作之心的結晶。
荔枝聯係著陳英華的童年回憶。
陳英華記憶中的童年,家裏曾種過荔枝,但那些年的霜凍總是無情地剝奪了荔枝的甜美。即便偶爾結出果實,也常因酸澀和核大而無法品嚐。因此,能吃到荔枝對他來說,成了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那時,家中僅有的兩顆荔枝果實,都被我們視為珍寶,小心翼翼地珍藏。”荔枝於他而言,不僅僅是果實,更是一種難以企及的珍貴。
大學時期,陳英華結識了一群來自高州、茂名的摯友。每當荔枝季節來臨,他總能收到這群朋友寄來的荔枝,每一顆都承載著他們深厚的情誼。“荔枝,對我來說,早已超越了果實的意義,它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是友情的象征。”
在創作《荔枝紅》之前,陳英華已走過了多年的鄉村音樂之路。2000年,青年時期的陳英華就讀於廣東藝術師範學校和廣州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畢業後曾在深圳的初中、小學、幼兒園擔任了五年的音樂老師。直至2008年,他回到廣寧,在縣文化館工作了十年,2018年開辦了屬於自己的音樂工作室。他說:“我喜歡自由,喜歡直來直往。”這是他對自己身份轉變的淡然解釋,也是他對音樂執著追求的最好詮釋。
陳英華在首屆廣東鄉村歌手大賽獻唱《禾花更香》。
在此之前,陳英華已經創作了一係列深受大眾喜愛的鄉村歌曲,諸如《插田樂》那般充滿田野氣息的歡歌,《老表哥》那般充滿俏皮樂趣的敘述,以及《返鄉下》那般深情地呼喚鄉愁的旋律。今年元旦,他再次以一曲飽含田園風情的《禾花更香》脫穎而出,憑借深情的演唱和真摯的情感表達,成功斬獲了2023年廣東鄉村歌手大賽的季軍殊榮。他行走在鄉間的每一寸土地上,用音樂記錄著生活的點滴,用歌聲傳遞著內心的感動。
《荔枝紅》正是他這種音樂精神的直接體現。在自然的音調裏,他蘊藏著對歲月的感悟和對生活的熱愛;在悠揚的旋律中,他表達了對友情的珍視和對夢想的追求。
三易其稿,音符訴說創作靈感
《荔枝紅》的誕生,曆經了三稿的磨礪。位於廣寧文化館深處的工作室是陳英華的音樂天地。門邊擺放著一架白色鋼琴,散落著一些曲譜和手稿。陳英華的部分日常工作就是在這間工作室中度過的。
起初,陳英華試圖將《荔枝紅》創作成他擅長的民歌曲調,期望能借助廣寧山歌特有的悠揚與空靈,來呈現歌詞中的意境。但當他嚐試邀請他人試唱時,卻發現歌詞中夾雜的複雜情緒之多變,與一向以方便傳唱、旋律單一的廣寧山歌節奏並不匹配。“似乎歌詞中起伏的情緒並不能很好的體現出來。”他意識到這種風格並未能真正契合他心目中的《荔枝紅》形象。於是,陳英華決定推倒重來。
民歌曲調是陳英華擅長的曲風。
第二版旋律的創作,陳英華更加深入地剖析了歌詞,力圖找到旋律與歌詞之間最為貼切、自然的融合點。“荔枝滿枝卻無人問津的哀愁,以及荔農心中的彷徨與無助,是多麽傷感。”他將這份複雜的情感編織進旋律之中,但又似乎過於沉重,像是沉甸甸的碩果壓彎了荔枝樹的枝頭,透出一種無法言說的壓抑感。
究竟是哪裏出了問題?陳英華帶著思考,與主創團隊來了一次“碰撞”。正是這次的創作會,讓陳英華更為深刻地了解了這首歌背後的故事和需要傳達的情感。
陳英華坦言,這首歌的風格與自己的嗓音特點並不完全契合。“這首歌更適合年輕一些的聲音來演繹,我現在的聲音帶有些許滄桑感,可能不是最適合的詮釋者。”他解釋說,如果多人合唱,他的聲音可以作為一個補充,增添層次感,但若單獨演唱,則可能無法完全展現歌曲原本的意境。歌詞作者陳會玲則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她認為,陳英華的聲音其實非常適合歌曲中需要的滄桑感,這種感覺能給人帶來深沉的共鳴。
經過多番打磨,《荔枝紅》誕生並在2024廣東鄉村歌手大賽啟動儀式上首發。
在觀點的碰撞之中,陳英華找準了創作的基調。他意識到,這首歌的意義並非僅限於訴說荔農曾經的艱辛歲月,更在於傳遞一種不畏挫折、接力改變的積極力量。
經過不斷的嚐試與修改,陳英華調整了旋律的節奏和音調,減弱了第二版旋律中的沉重感,使得整首曲子更加輕快,透出一股積極向上的氣息。《荔枝紅》第三版終於誕生。
提及創作過程,他表示曾在縣文化館內的音樂工作室、羅鍋口村綏江邊、木屋二樓的小閣房中,輾轉於三地,正是這些地點的轉換和靈感的碰撞,為《荔枝紅》的創作注入活力和深度。
鄉村生活場景是陳英華創作靈感來源。
荔枝人生,曆經風雨依舊紅
“這首歌曲必須要有典型的嶺南地域特色。”在陳英華設想裏,歌曲開頭以笛子吹奏出帶有嶺南風格的旋律,融入混響,營造一種空曠感。“笛子一出來,就讓人仿佛站在山頭上,目光所及盡是滿園荔枝,那種心情、那種意境,是無法用語言完全表達的,但卻是可以用音樂表達的。”
陳英華為《荔枝紅》加入笛子吹奏。
同時,陳英華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嶺南音樂元素,他融入了吉他、鋼琴等樂器,營造出一種既具有地域性又符合現代審美的音樂氛圍。“這樣既能突出廣東的特色,又能讓音樂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被大眾所接受。”他解釋道。
“我們隻有一季,這一季叫荔枝紅;我們隻等一人,這一人,去了遠方。”陳英華在歌曲中加入了一段朗誦,緩緩揭開故事的序幕,引出這一荔枝與命運交織的故事。
隨著歌詞的推進,節奏逐漸加快從初始的低沉再到融入夏日氣息的輕快旋律。這不僅僅是旋律的變化,更是情感的升華——從荔枝孤獨掛果的寂寥,到它成為生活新篇章的璀璨希望。
陳英華經營的鄉村民宿。
“迷茫過後,你在這裏麵也可以看到一種希望的東西,”陳英華認為,“傷感其實是有力量的,人在傷感的時候會更多地去思考人生。”這種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正是《荔枝紅》這首歌曲想要傳達給聽眾的。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希望,勇敢麵對未來。這種精神力量如同荔枝的紅色果實一樣,鮮豔而熱烈,給人以無盡的鼓舞和力量。
就像歌詞中唱道:“他又愛上這紅紅的果實,他又接受這命運的果實”。人生的旅途縱有坎坷,隻要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終會迎來生活中那一抹絢爛“荔枝紅”。
《荔枝紅》
朗誦:
我們隻有一季
這一季叫荔枝紅
我們隻等一人
這一人,去了遠方
唱:
那一年朝霞染紅了果園
豐收的荔枝啊
帶來歡樂 也伴著心傷
嬌貴的果實失去了顏色
父親站在一旁
被左右的人生
是幸福的嗎?
他離開的願望那麽大
他離開的步伐堅強又依戀
是秦朝吹來的夏風吧
每一片樹葉都在等待
回來吧!回來吧!
是漢代飛來的鳥兒吧
每一條樹枝都在歌唱
回來吧!回來吧!
在這綠綠紅紅的荔枝林
如今的甜蜜真的不一樣
他又愛上這紅紅的果實
他又接受這命運的果實
為那荔枝樹下的理想
為那默默淚流的別離
為那不是夢境的幸福
你看啊!
夕陽下一個人,
慢慢地走回故鄉
《荔枝紅》創作故事:
【指導】麥倩明 陳會玲
【撰文】鄧莉娟 實習生 李元燕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