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桑椹素微正交試驗
(1)正交試驗設計
根據單因素試驗結果,红色進行正交試驗和方差分析,制备以微丸成型率和丸重變異係數為評價指標,工艺優化桑椹紅色素微丸的研究製備工藝。正交試驗選用L9(34)正交試驗表對原料與基質配比(A)、桑椹素微滴製溫度(B)、红色攪拌槳轉速(C)3個因素進行試驗,制备各因素均確定為3個水平,工艺見表3,研究試驗結果見表4。桑椹素微
(2)正交試驗結果分析
由表5極差分析可以直觀看出,红色各因素對桑椹紅色素微丸成型率影響因素的制备大小為A>C>B,最優水平為A1B2C3;對桑椹紅色素微丸丸重,工艺變異係數影響因素的研究大小為A>B>C,最優水.平為A1B2C1,其中丸重變異係數越小,微丸大小差異越小。各因素的水平變化對製備工藝的影響,可利用方差分析進一步考察,結果見表5。由表5結果可知,C因素對桑椹紅色素微丸成型的影響有顯著性差異,A和B因素無顯著性差異。綜合各因素對桑椹紅色素微丸成型率和對丸重變異係數影響的最優水平,以及攪拌槳轉速單因素試驗的結果,優選出最佳工藝條件為A1B2C3,即原.料與基質配比為1∶5,滴製溫度為60℃,攪拌槳轉速為500r/min。
3、驗證試驗
為了檢驗正交結果的可靠性,對分析得出的最優試驗組合A1B2C3,即原料與基質配比為1∶5,滴製溫度為60℃,攪拌槳轉速為500轉/min進行三次試驗,測得微丸成型率的三次平均值為91.85%,丸重變異係數為4.27%,與正交試驗最優的3號相近。
4、桑椹紅色素微丸顯微鏡觀察
取少許桑椹紅色素微丸於載玻片上,滴入適量甘油分散均勻,蓋上蓋玻片通過顯微鏡觀察,可見圓球形微丸,微丸粒徑在0.75mm~2.5mm。將幹燥的桑椹紅色素微丸通過20目篩篩分,除去少量的大粒徑微丸,微丸的粒徑在0.75mm~0.90mm。結果見圖1。
三、討論與結論
目前食品工業對色素的選擇越來越趨向於天然色素,天然色素成為色素市場的主流。由於桑椹紅色素是一種具有保健作用的天然色素,在食品工業中逐漸被人們認識和推廣應用。采用一些新的技術提高桑椹紅色素的穩定性,促進其功能的發揮是桑椹紅色素研究的主要方向,尤其是采用高分子材料將其包合,在貯存期間隔絕外界因素的影響是增加桑椹紅色素穩定性的主要手段。本試驗采用明膠作為包合材料,加入甘油增加其韌性製備桑椹紅色素微丸,並通過正交試驗篩選出最優工藝條件,試驗結果表明采用原料與基質配比為1:5,滴製溫度為60℃,攪拌槳轉速為500轉/min製備的桑椹紅色素微丸外觀為圓球形,硬度適宜,無黏連,微丸成型率好,丸重變異係數小。
在正交試驗中發現:除了原料與基質配比、滴製溫度、攪拌槳轉速對微丸的影響外,滴速、滴口與冷凝液的距離以及冷凝柱的高度對桑椹紅色素微丸製備工藝也有影響。滴速過慢,微丸易拖尾,過快微丸冷疑不充分,圓整度差,易黏連;滴口與冷凝液的距離短或冷凝柱的高度不夠,微丸冷凝不充分,易出現微丸圓整度差、有黏連現象。另外攪拌槳的轉速是決定微丸粒徑大小的重要因素,轉速越大,微丸粒徑越小,但是要考慮離心力對冷凝液和微丸的影響,如果增加冷凝柱的高度,冷凝液體積不變,將轉速在試驗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微丸粒徑可小於0.75mm~0.90mm,因此需要不斷地優化其工藝過程,從而使桑椹紅色素微丸的質量更加完善。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食品添加劑》,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桑椹,紅色素,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