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拉萨率升開學季的北京本科拉薩,拉薩北京實驗中學裏,实验校長梁新站在校門口,中学至迎來了新一屆的拉萨率升學生,這樣的北京本科工作,他已經做了6年。实验
梁新並非本地人,中学至而是拉萨率升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實驗中學豐台學校的一名教師,2018年,北京本科他加入一項北京對口援藏的实验項目,從北京到拉薩,中学至在這所同樣由北京援助的拉萨率升學校裏任教,援藏期滿後,北京本科他留在了這裏,实验第二屆、第三屆……他的目標,是在這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德育體係,在這個目標實現之前,他計劃一直留在這裏。
在拉薩,像梁新這樣的人,還有許許多多。來自北京市發改委的數據顯示,從1994年北京對口援藏開始,三十年來,1200多名幹部人才奔赴這座高原上的城市。他們進入各行各業,和這座城市一起,一點點走向現代化。
亮點 1
北京幹部教師開啟“組團式”教育援藏
從北京到拉薩,跨越大江大河,平原與丘陵,相隔7000裏的兩個城市,早在70年前,就已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係。
早在1955年,首都北京就開始從多方麵援助西藏。根據西藏社會發展需要,北京市調派多批幹部人才和醫療、技術骨幹到西藏工作。為推進西藏現代化建設,先後援建了拉薩皮革廠、拉薩火電廠、日喀則太陽能試驗站等項目,並在北京籌建了西藏中學。
此後數十年中,北京和拉薩的合作與援助從未中斷,並在1994年,開啟更加係統、全麵和持續的援助工作。那一年召開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確定了“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工作方針,同時確定了北京市對口支援拉薩市及其下轄城關區、尼木縣、當雄縣、堆龍德慶縣等一區三縣的任務。
隨即,北京市確立了“幹部援藏為龍頭、技術援藏為骨幹、資金援藏為補充”的援藏工作思路,明確階段對口支援的總體目標,是以城市基礎設施、社會公益事業項目為主,生產經營項目為輔,兼顧社會發展和農村基礎建設項目,“成熟一個,實施一個”。
梁新所在的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即是當時援助的項目之一,這座始建於1987年的寄宿式完全中學,迎來了眾多來自北京的幹部和教師,並於2014年更名為“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僅當年,就有52名來自北京的幹部教師到達這裏,開啟了“組團式”教育援藏的曆程。數據顯示,至今,這所學校先後迎來了6批206人次援藏幹部教師,學校辦學成績日益突出,中高考均取得優異成績,特別是高考成績,由2015年的本科率41.55%、重本率9.74%提升到了2024年的本科率97.53%,重本率81.59%。
亮點 2
當雄北京自來水廠為1萬人提供飲水
確定對口援藏目標的同時,北京市就確立了“組團式”援藏的策略,教育、醫療、民生、公共服務、基礎建設等各個領域中,大量的人才組團西進,深入當地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助力城市現代化的建設。
在拉薩,隨處可以見到北京援助的印記,早期援建的北京路見證著拉薩古城的變遷,成為核心區重要景觀大道;一座座附帶電梯的“連心橋”方便了群眾出行;獲得“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的拉薩群眾文化體育中心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小鳥巢”。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援建的宗角祿康公園,現已成為拉薩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和遊客的打卡地。4A級景區犛牛博物館彰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成為傳播西藏優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投資建設的堆龍德慶縣34所幼兒園,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當地孩子們心中。
新投入使用的當雄北京自來水廠,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當雄縣原自來水廠建設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設備管道老化、水源不穩定等原因,經常出現斷水、水質混等現象。為此,北京投資3000萬元援藏資金,為這裏建了一座新的自來水廠,包括取水工程、原水輸水工程、淨水廠工程和配水管網工程等,建成後的自來水廠,年淨水量86萬立方米,可以為當雄縣城區及附近居民約10000人提供飲水。
類似的項目還有很多,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十年來,北京市在西藏援建143項城市基礎設施項目,這些建設成果遍布拉薩的大街小巷,每天服務著各族人民群眾,這也是京藏心連心的曆史見證。
亮點 3
園區櫻桃溫室豐產期年產量可達2萬斤
在拉薩尼木縣,一座新建的產業園區中,1萬多棵美早櫻桃,已經開始大批量進入掛果階段,正在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產業。
這是一個來自北京順義區的援助項目。2023年6月起,順義區龍灣屯鎮機關幹部和百業眾發合作社專家,先後16次到達尼木縣,在這個產業園區中,幫助改造第一批26個大棚,引入來自北京的優質櫻桃樹苗,來自順義區的種植專家,結合尼木縣海拔、氣候、光照、基礎設施等條件,根據不同的苗木樹形,詳細講解樹苗的栽植方法、分享種植經驗、傳授實用種植技巧,“手把手”指導當地農牧民栽植,保障櫻桃樹苗的成活率和產量。據介紹,該園區各類櫻桃溫室豐產期年產量可達2萬斤,實現產值140萬元,年均帶動60戶農戶增收。
大棚改造項目總投資2200萬元,全部為援藏資金,除了改造和新建大櫻桃大棚外,還幫助當地建設了蔬菜大棚,建成後的蔬菜大棚,可以幫助尼木縣持續改善農業產業結構,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業持續增效,帶動農牧民穩步增收。據介紹,該項目對尼木縣農業技術裝備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果蔬市場競爭力的提升,產生了重要影響。
區域發展中,產業是基礎,立足本地的產業,誕生於本地的產業人才,是區域發展的持久動力,也是援助中,把“輸血”變成“造血”的關鍵。
據介紹,在產業幫扶中,北京援助團隊,將北京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引進到拉薩。如投資建設的城關淨土乳業是拉薩規模最大、技術領先並擁有自主品牌的乳品企業,該項目投產讓拉薩當地群眾喝上了優質放心的本地奶,同時帶動了周邊5000餘名群眾就業。再如當雄犛牛牧場推出有“身份證”的犛牛,創建全國有機犛牛養殖基地,解決了近千名群眾增收致富。
亮點 4
北京每年組織拉薩中小學生來京看升旗
三十年援助,兩地之間,不僅僅是援助和被援助的關係,更打造出一條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堅實紐帶。
據介紹,北京與拉薩兩地。不斷擴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動覆蓋麵,精心組織“三交”活動,2023年直接“三交”參與人次達到1萬人次,線上影響達百萬人次,北京市47家單位,53批次近400人次赴拉薩對接支援合作,同時,許許多多生長於拉薩的人們,也走進北京,感受這個現代化大都市的風貌與魅力。
2024年6月,一場“青少年藝術節民族舞蹈專場演出”,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拉開帷幕。來自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和北京市的近400名青少年齊聚北京,在國家大劇院的舞台上,通過各民族舞蹈展演進行藝術交流。來自拉薩市和北京市的小學生們相繼帶來《弦音新生》和《快樂節》兩個藏族舞蹈演出。其中,《弦音新生》芒康弦子舞是西藏自治區的傳統舞蹈,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不是第一次兩地同台演出,據介紹,結合首都資源優勢,北京市每年都組織拉薩中小學生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同時組織京拉兩地中小學生,到北京國家大劇院,同台演繹新時代西藏生活的欣欣向榮,表達出雪域兒女對黨和國家的無限熱愛。
援藏劇目《四季牧歌》則是一出廣為人知的劇目,該劇目由北京拉薩專家團隊聯合打造、當雄縣藝術團擔綱演出,先後在北京、南京等多地演出,每到一地,都能掀起當地的觀看熱潮,把援藏的故事講給世界。
如今,故事還在繼續,在援藏三十周年之際,北京市正在不斷梳理援藏三十年的成就和經驗,弘揚援藏精神,主動對接拉薩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努力為實現拉薩發展、富民興藏的奮鬥目標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