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大小事,盡在興農評。评丨
近日,过期敢群眾舉報,大米重糧集團酉陽縣糧食有限責任公司一糧庫將過期應急大米重新打碼新日期後,不良銷往當地部分鄉村學校。为何10月12日,兴农乡村学校重慶市場監管局查實後通報,评丨該公司違法銷售過期大米11.6萬公斤,过期敢其中2.3萬公斤流向學校。而今年6月,審計署公開披露,多地審計發現,農村學生營養餐供應方麵,供餐單位違規經營、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情況時有發生。可見,重慶的案例並不屬於罕見情況,歸根究底,還是監管機製出了問題。
為何受傷的總是鄉村學校?
從監管層麵看,鄉村地域廣闊,學校分散,先進設備和專業人員缺乏,高頻次、高質量的檢查難以實現。縣以下容易形成熟人社會,群眾監管難上加難。在重慶案例中,縣級監管部門存在工作消極等問題,舉報人反複舉報無果。
從鄉村家庭看,鄉村家庭對食品安全認識不足,特別是很多鄉村家庭主要由老人照顧孩子,外出工作的父母無法關注學校食品供應情況。
從鄉村學校看,剔除貪腐等因素,經費緊張是鄉村學校易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學校經費緊張,在食品采購上選擇餘地小,在固定成本製約下,先滿足吃飽,再追求吃好,數量與質量的天平可能更傾向於數量,采購上可能更傾向價格低廉的食品。
種種原因疊加,鄉村學校很容易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空白地帶,被不良商家鑽空子。而要加強鄉村學校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又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問題,但知難而行才能破解這一反複出現的難題。
首先要加大公開透明力度,定期公開供應商信息,利用審計、財政、人大、群眾等力量,對供應商、學校及相關方麵加強監督。
其次可以統一供應為基礎,建設監管體係,包括電子數據監管和人力抽查監管等。利用大數據加強流程監控,識別異常,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調動社會積極性,特別是鎮、縣的群眾力量,彌補鄉村家庭家長缺位的遺憾。
另外,鄉村的村幹部、族老、鄉賢、誌願者等力量也可以組織起來,支援鄉村學校建設,監管食品安全、校園安全等問題。
校園食品安全無小事,鄉村學校囿於客觀條件容易被不良商家盯上,更應成為監管部門關注和保護的重點,為鄉村孩子築牢食品安全防線。
作者:方壯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