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基原鹿茸特有性:宋代《夢溪筆談》記載:“鹿茸利補陰。凡用茸,中药质量無樂太嫩,标志世謂之茄子茸,基于但珍其難得耳,中药质量其實少力,标志堅者又太老,基于唯長數寸,中药质量破之肌如朽木,标志茸端如瑪瑙、基于紅玉者最善”。中药质量說明古代本草記述的标志鹿茸和現今所用的梅花鹿茸相吻合。梅花鹿茸為主流品種,基于曆史悠久,中药质量馬鹿與梅花鹿同屬且親緣關係近,标志但本草文獻中少有記載,有學者認為馬鹿茸在我國被應用至少有二三百年以上的曆史,有關梅花鹿茸和馬鹿茸藥理活性差異的報道較少。
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能夠實現梅花鹿茸和馬鹿茸的鑒別。魏藝聰等建立了基於COI和SRY序列的梅花鹿、馬鹿和雜交鹿鹿茸的分析鑒別方法,該方法穩定、可靠,能用於梅花鹿、馬鹿和雜交鹿鹿茸的鑒別。地方標準DB22/T 2600-2016也建立了PCR鑒別梅花鹿、馬鹿茸片的方法。本課題組對梅花鹿茸和馬鹿茸中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酸、礦質元素、核苷、硫酸軟骨素、生物胺等化學成分進行了係統研究及分析,未發現二者有顯著性差異。楊秀偉等研究表明,梅花鹿茸中次黃嘌呤含量較馬鹿茸低,但梅花鹿茸對單胺氧化酶的抑製作用比馬鹿茸高2倍。
(2)不同形態鹿茸化學成分特有性:《本草圖經》載:“鹿茸……今有山林處皆有之、四月角欲生時,取其茸,陰幹,以形如小紫茄子者為上。或雲茄子茸太嫩,血氣猶未具,不若分岐如馬鞍形者有力。茸不可嗅,其氣能傷人鼻”。《本草圖經》插圖(圖3)中鹿茸呈茄子形,又無分叉等形態,結合文中“形如小紫茄子”“馬鞍形者有力”等描述,可見曆代沿用的鹿茸與今商品鹿茸的梅花鹿二杠茸相吻合。
《中國藥典》2020年版收載的不同形態鹿茸包括梅花鹿二杠茸、三岔茸和馬鹿三岔茸、四岔茸,此外,梅花鹿初次生長的毛桃茸也在市場上廣泛流通。同一鹿茸藥材,不同形態之間化學成分的差異是Q-Marker特有性的重要體現。本課題組前期對梅花鹿毛桃茸、二杠茸和三岔茸中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酸、礦質元素、多糖、生物胺、核苷、硫酸軟骨素等化學成分進行了係統的含量測定及分析,發現不同形態鹿茸中硫酸軟骨素、氨基酸等9類成分均呈現出二杠茸含量最高,三岔茸其次,毛桃茸含量最低的規律。原因可能是毛桃茸源於未成年雄鹿,其生長發育不完全,營養物質率先滿足身體生長發育所需不能為鹿茸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因此毛桃茸上述成分含量較低。由此可見,借助特異性化學成分Q-Marker的含量測定能夠將不同形態鹿茸進行區分。
(3)不同生長階段鹿茸化學成分特有性:馬鹿鹿角或鹿角脫盤於每年2、3月份脫落,之後進入快速生茸階段,馬鹿茸1年通常隻采收1茬;梅花鹿鹿角或鹿角脫盤於每年4月份脫落,若采收及時,梅花鹿鹿茸1年可采收2茬,但二茬茸茸型及品質較差。梅花鹿頭茬茸和二茬茸在《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均有收載,然而暫無文獻報道頭茬茸和二茬茸在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等方麵的差異。本課題組通過對梅花鹿頭茬茸和二茬茸中9類化學成分研究發現,頭茬茸中硫酸軟骨素、膠原蛋白、脂肪酸和核苷4類化合物含量顯著高於二茬茸。希望未來能夠借助特異性化學成分Q-Marker的含量差異將不同生長階段鹿茸進行區分。
(4)不同產地初加工方式鹿茸化學成分特有性:適宜的產地初加工及炮製方法是保證中藥藥效的基礎,市售鹿茸根據產地初加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煮炸茸、凍幹茸、排血茸和帶血茸,《中國藥典》及各級標準中均未明確規定鹿茸的產地初加工方式,導致養殖戶以客戶要求為由任意加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鹿茸的品質。本課題組圍繞不同加工方式鹿茸中化學成分差異做了大量的工作,係統分析了不同加工方式鹿茸中蛋白質、氨基酸等9大類成分中百餘個組分發現,不同產地初加工方式對鹿茸中化學成分含量影響顯著,凍幹茸對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酸等的保留優於煮炸茸,帶血茸對蛋白質、氨基酸、礦質元素等的保留顯著優於排血茸。
此外,雖然在外觀上凍幹茸易於與煮炸茸區分,但切片、粉碎後難於分辨。本課題組建立了鹿茸中美拉德反應產物標誌性成分5-羥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 furfural,5-HMF)、羧甲基賴氨酸、羧乙基賴氨酸和糠氨酸等分析方法,通過對不同加工方式鹿茸中上述成分含量測定發現,煮炸茸中5-HMF等美拉德反應產物顯著高於凍幹茸,帶血茸顯著高於排血茸。導致上述結果的原因為鹿茸熱加工過程中高溫加劇了美拉德反應產物產生更多5-HMF等物質,帶血茸中富含能發生美拉德反應的氨基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其易反應生成更多5-HMF等物質。未來期望在規範鹿茸產地初加工標準方法的基礎上篩選不同加工方式鹿茸中Q-Marker,加強對鹿茸產地初加工的監管和檢查。
Q-Marker的可測性是基於點-線-麵-體的質量控製模式建立的中藥多元質量控製方法,包括指標成分、指示性成分、類成分和全息成分。
指標成分能反映中藥的特異性、區別於其他藥材的功能屬性,是評價中藥質量優劣和合格限度的“金標準”。考慮到鹿茸的構效關係及功效發揮多靶點、多途徑的特點,硫酸軟骨素、羥脯氨酸等成分十分契合指標成分的篩選原則,在此基礎上需建立γ-氨基丁酸等相結合的多指標含量測定方法。
指示性成分係中藥中含量大、功效類似的代表性成分。目前NY/T 1162-2006和NY/T 1618-2008采用氨基酸自動分析儀對鹿茸中17中氨基酸進行含量測定,進而評價其質量。鑒於氨基酸自動分析儀對氨基酸分析的普適性,建議增加羥脯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特異性指標,加強對鹿茸質量控製的科學性、合理性。
類成分指結構相似的一類成分。不同於人參等植物藥可用總皂苷等類成分對其總體功效進行評價,鹿茸中無結構明晰、功能明確的類成分。鑒於課題組前期研究成果,現階段建議以總蛋白、總多糖、總脂肪酸、總灰分等指標在“麵”的層麵對鹿茸質量進行控製。
全息成分是在所用分析方法下顯現成分及其理化和波譜學信息,指紋圖譜技術是常用的基於全息成分的模式識別方法,目前多用於評價質量的一致性。孫偉傑等建立了鹿茸中6種核苷類成分的指紋圖譜,該方法對鹿茸飲片質量控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收載的鹿茸炮製品包括鹿茸粉和鹿茸片,本課題組分析了鹿茸不同炮製品中化學成分含量差異發現,鹿茸粉與鹿茸片中均能檢測到前文多次提到的鹿茸中Q-Marker的備選成分硫酸軟骨素、羥脯氨酸、γ-氨基丁酸等,體現了鹿茸中Q-Marker由中藥材向中藥飲片的傳遞與溯源性,但與鹿茸粉相比鹿茸片中多糖、核苷等成分略有減少。
鹿茸片是市售鹿茸的主要流通形式,根據飲片切製部位的不同又被分為蠟片、粉片、紗片和骨片。本課題組對不同部位鹿茸中化學成分含量進行了細致的比對分析,發現不同部位鹿茸中化學成分含量差異明顯,蠟片中蛋白質、氨基酸等含量顯著高於其他部位,其他部位無明顯差異;不同部位鹿茸中硫酸軟骨素和糖類物質表現出蠟片含量最高,粉片、紗片和骨片含量依次遞減的規律;不同部位鹿茸中礦質元素(尤其是鈣和鎂)呈現出蠟片含量最低,粉片、紗片和骨片含量依次增高的規律。鹿茸係軟骨組織分化而來,越靠近頂部分生組織越活躍,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物質越豐富;基部逐漸鈣化,鈣、鎂等礦質元素含量逐漸增加。不同飲片切製部位鹿茸中化學成分差異性分布是Q-Marker傳遞與溯源性的體現。
《中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收載的鹿製品包括鹿茸、鹿角、鹿角膠和鹿角霜。鹿茸係幼嫩的軟骨組織,若不及時采收組織骨化後便形成鹿角,采收後的角基於次年春季脫落形成鹿角脫盤。鹿角膠係鹿角或鹿角脫盤經粉碎、熬製、濃縮而成的膠塊,鹿角霜係鹿角膠熬製後剩餘的殘渣。整體而言,鹿製品的質量控製標準均相對匱乏,鹿茸及鹿製品的質量控製標準亟待提高。本課題組曾對不同鹿製品中的硫酸軟骨素、羥脯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測定發現,不同鹿製品中上述成分含量差異顯著,鹿茸中硫酸軟骨素含量最高,鹿角膠中羥脯氨酸含量最高,鹿角和鹿角霜中γ-氨基丁酸含量最低。鹿茸、鹿角、鹿角膠和鹿角霜均是鹿茸生長不同階段的產物及製品,不同鹿製品中化學成分含量差異是Q-Marker傳遞與溯源性的體現,硫酸軟骨素、羥脯氨酸和γ-氨基丁酸在不同鹿製品中的差異分布是其具備作為鹿茸中Q-Marker備選的良好體現。
綜上所述,鹿茸由軟骨組織發育而來,其中富含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組織,硫酸軟骨素、羥脯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是其中相對特異性的化學成分(特有性),具有抗關節炎、抗骨質疏鬆、抗疲勞等生物活性(有效性),與中醫藥理論認為的“壯腎陽、強筋骨”等功能主治非常吻合(中醫藥理論相關性),在鹿茸飲片及炮製品中均能被檢測到(可測性、傳遞與溯源性),符合Q-Marker的5大基本原則。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草藥》,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鹿茸,脂肪酸,硫酸軟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