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30日是2024年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今年的东抢活動主題為“保護古樹名木 全民共建共享”。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救复近年來,壮古廣東通過“一樹一策”搶救複壯等舉措,树名大力推進古樹名木保護,木株2023年全省搶救複壯古樹名木4311株,广其中省級搶救複壯一級古樹和名木共80株。东抢
“一樹一策”保護“綠色文物”
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內,救复一株曆經350多年年風霜的壮古“木棉王”,屹立如初,树名展現著蓊鬱之美,木株見證者廣州綠色發展的广故事。據悉,东抢這株木棉王因年邁抗病蟲害侵染力弱,救复曾遭受過一次較大規模的天牛蟲害,經“樹醫生”多次高空施藥、以蟲治蟲等靶向治療,年邁老樹才得到了較好的保養,遠離疾病困擾。
同樣,生長在鬱南縣桂圩鎮龍崗村1200多年古樹“天下第一樟”也遭受過“老年病”的困擾。該古樹東南側曾有一個能同時容納10多個成年人的大樹洞,2023年7月,“樹醫生”診斷發現古樹分枝切口已腐爛,樹冠內存在大量枯枝,樹頭基部腐木遭受白蟻攻擊,古樹周邊硬質化鋪裝影響根係水汽交換,導致爛根。清腐打磨、填充塑性、防腐封層、促根施肥、立地環境改造……經過三個月的搶救複壯,目前老樹已經遠離疾病困擾,再度煥發生機。
廣州中山紀念堂的“木棉王”、鬱南縣的“天下第一樟”……它們是廣東搶救複壯古樹名木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縮影。近年來,在全省各級“樹醫生”的共同努力下,成千上萬株患“老年病”的古樹,生命周期得到了延長,一段段會呼吸的“曆史”時間軸不斷往後延伸……
“針對年邁的老樹,我們一般采取立地環境改造、樹體修複、安全修剪、樹體加固、白蟻綜合防治、病蟲害專項防治、促根施肥等7大類技術措施。”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黃華毅表示,古樹名木是“綠色文物”,專家會在充分考慮古樹原有立地環境、周邊環境、民風習俗、養護管理方便與否等多方麵因素,編製出“一樹一策”保護方案,采取係列“治療”措施,對古樹名木進行搶救複壯,同時提升區域景觀效果,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省級搶救複壯一級古樹和名木80株
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韓愈所栽的木犀古樹枝繁葉茂,樹下遊人如織;廣州市鄧山村,1800多棵烏欖古樹鬱鬱蔥蔥,村裏借機推出烏欖文化項目,帶領鄉親致富;雲浮市石頭村,“廣東第一雅榕王”助力鄉村掛上生態文明村牌子……
古樹雖壽,其命維新。截至2023年,廣東全省古樹名木數量為85561株、古樹群907處,其中一級古樹770株、名木81株。廣東紮實推進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保存彌足珍貴的物種資源,2023年廣東省林業局實施一級古樹和名木搶救複壯項目,在全省範圍內選取遭受病害的古樹名木進行健康診斷、監測、針對性搶救複壯,通過該項目的實施,80株一級古樹和名木生長現狀及生長環境均得到明顯的改善和提升,為廣東省古樹名木搶救複壯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示例。
據了解,除了省級實施的一級古樹和名木搶救複壯項目外,全省各地也在科學開展古樹名木搶救複壯工作。據統計,2023年全省共搶救複壯古樹名木4311株,其中惠州市搶救複壯古樹名木1952株,廣州市搶救複壯古樹名木503株,韶關市搶救複壯古樹名木323株。經“樹醫生”搶救複壯的古樹名木,如今多數已綠意婆娑。
搶救複壯古樹名木,既傳承了中華文明,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和優良基因,同時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愛護古樹名木、保護古樹名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同誌表示,下一步,廣東將在“一樹一策”的保護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古樹名木的生態、文化、旅遊價值,積極打造古樹名木與人居環境相適應的生態係統,提升城鄉綠色生態品質,助力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和鄉村振興。
采寫:南方農村報 南方+記者 何雪琪
通訊員:林蔭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