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為臨床常用配伍藥材,甘草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中新甘草化學成分多樣,发现至今已發現黃酮、化学和药三萜、成分香豆素、理作二苯乙烯等化合物共400餘種。用的研究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进展甘草具有廣泛的甘草抗腫瘤、抗炎、中新抗菌、发现抗病毒、化学和药神經保護、成分肝髒保護等藥理作用。理作對甘草中新發現的用的研究化學成分、人工合成化學成分、炮製對化學成分的影響以及藥理作用的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甘草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glabra L.的幹燥根和根莖,具有補中益氣、緩急止痛、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調和藥性之功效。其初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距今已有千載史長。據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有關甘草的研究方向已由藥效活性成分、藥效學研究逐漸向藥效機製研究過渡。本文總結近5年來國內、外相關的研究進展,對甘草中新發現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其機製進行綜述,以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數據上的支持和理論上的參考。
古語有雲,十方九草,無草不成方。甘草,曆經千餘年用藥實踐檢驗,現流傳下來的經典方劑搭配,如芍藥甘草湯、大黃甘草湯、甘草附子湯、枳殼甘草湯等枚不勝舉,均為其療效之佐證,僅《傷寒論》一部中所載方劑就有約74%的處方使用甘草,足以說明甘草的藥用價值。
據報道,甘草屬中已分離檢測出化學成分多達400餘個,主要成分為黃酮類和三萜類化合物,同時含有香豆素類和二苯乙烯類化合物。其常用研究模式主要為以HPLC、GC、p H區帶、大孔樹脂、矽膠、ODS、凝膠、IPL等色譜手段進行分離,通過UV、MS、NMR等手段進行檢測。近5年來甘草中新發現的化學成分見表1。
1.2 人工修飾的化學成分
研究發現,通過特定化學成分生物合成相關酶編碼基因,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可在體外利用前體化合物人工合成目標產物,提高產物的產量和質量分數。
同時,甘草中活性成分種類繁多,部分化合物的藥理效應仍不盡理想,因此,通過人工修飾化合物並以此增強藥效成為中藥臨床應用的又一突破口。Hu等研究設計合成了一係列甘草素縮氨基硫脲衍生物,並通過體外試驗對化合物抗腫瘤活性進行檢測。結果表明,在甘草素骨架的4位引入縮氨基硫脲官能團可顯著抗腫瘤活性,結構見圖1中化合物1。Gaur等在人工合成異甘草素和甘草素衍生物的過程中發現,引入醚基和酯基可顯著提高藥物的降糖活性,結構見圖1中化合物2~7。Lin等發現在甘草酸的糖苷處引入氨基酸殘基,可有效增強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結構見圖1中化合物8。
中藥材化學成分受產地、氣候、土地環境、日照條件、采集方式、炮製方式、貯存條件等諸多影響因素。炮製,作為中藥特有的前處理方法,其經熱、水、酒、蜜、醋等方式處理,可達到增效減毒,緩和藥性之功效。甘草常以生製、炒製、蜜炙為多,其成分含量受炮製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周倩等研究發現蜜炙後甘草中化學成分比例發生改變,葡萄糖與果糖含量增加,新產生了5-羥甲基糠醛,增加了補脾作用。魯亞奇等通過HPLC比較甘草炒製前後8個藥效成分的含量變化。研究發現,甘草炒製後,藥效成分較炮製前有所差異,其中異甘草苷、異甘草素均呈上升趨勢。Zhang等采用UPLC-MS/MS法考察蜜炙前後甘草中6個生物活性成分體內藥動學差異,發現蜜炙後異甘草苷吸收減少,而異甘草素的吸收增加。
此外,同一炮製方法,可能也受其炮製過程的影響產生差異性變化。Ota等以3批野生甘草藥材為原料,采用HPLC-ESI-IT-TOF-MSn對生品、炒製和蜜炙甘草樣品中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發現共有41個峰的麵積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12個峰麵積與炮製溫度呈正相關。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中藥雜誌》,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三萜,基因,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