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再生稻科技成果示範推廣”項目示範片測產驗收會日前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舉行。一种双收來自中國水稻研究所、再生植实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稻种河南師範大學等單位的一种双收專家現場測產,結果顯示,再生植实折算實收幹穀平均畝產為627.6公斤,稻种較當地常規栽培水稻增產15.75%。一种双收加上頭季水稻平均畝產703.31公斤,再生植实今年水吉鎮優質再生稻一種兩收實現畝產1330.91公斤。稻种
再生稻種植是一种双收頭季水稻收割後,利用稻樁重新發苗、再生植实長穗,稻种實現稻田一次耕整、一种双收育秧和栽插,再生植实收獲兩季稻穀的稻种一種稻作類型。然而,常規機械收割頭季稻對稻樁碾壓破壞嚴重,導致再生季產量低。
為解決這一問題,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文雄帶領團隊持續開展機收再生稻關鍵技術攻關研究,並主持上述項目,進行技術推廣。
“多年來,課題組以‘選準品種,保根促發,減輕碾壓’為核心思路,創建了全程機械化再生稻豐產高效品種篩選,以及三保兩促一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體係。通過良種良法相結合、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原本隻能收獲一季水稻的農田實現了雙季豐收。”林文雄介紹。
水吉鎮種植大戶李家壽說,得益於福建農林大學科技團隊的技術指導,今年再生稻畝產與2016年開展示範服務前相比,增產約300公斤,且米質優、口感好,供不應求。
“針對適宜機收的強再生力品種少等問題,課題組積極探索構建水稻強再生力品種篩選指標體係。”課題組成員陳鴻飛介紹,“目前,我們已篩選出‘甬優1526’‘甬優1540’等多個優質豐產高效品種。”
再生稻種植生態效益顯著。近年來,林文雄帶領團隊優化技術集成路徑,研發出再生稻專用緩控釋肥,把施肥次數由原來的兩季五六次減少到兩次,施肥量減少20%。與常規中晚熟單季稻種植模式相比,再生稻種植可節水15.1%,單位稻穀產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減少34.11%、20.40%。
同時,團隊積極開展短生育期、高產量的油菜品種篩選工作,優化“頭季稻—再生季稻—油菜”輪作體係,實現一年三熟高效種植模式,緩解糧油爭地矛盾,顯著提升農業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