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避难所該所領銜的古生古生一個國際古生物團隊新近在我國新疆發現一片約2.52億年前的“生命綠洲”。這一區域在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期間並未出現明顯的物学陸地植被大滅絕,成為庇護多種動物的现亿生命“避難所”。
在約2.52億年前的多年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發生了一次極其嚴重的前远生物大滅絕事件。這次滅絕導致海洋中超過80%的避难所物種消失,三葉蟲等古老物種徹底退出曆史舞台,古生古生是物学寒武紀以來最具破壞性的一次生物危機。
此次,现亿研究團隊在新疆吐哈盆地西緣發現的多年一批珍貴化石,揭開了大滅絕期間一片“生命綠洲”的前远麵紗。化石證據顯示,避难所在大滅絕前、古生古生後各16萬年跨度間,物学這一區域的對應地層中保存有大量鬆柏類樹幹和蕨類莖稈化石,表明這裏始終生長著茂密的臨水鬆柏林和蕨類植物。更令人驚訝的是,地層中保存的99種植物孢粉化石有55%看似“消失”,實則隻是“暫時遷出”,最終僅有不超過21%滅絕,遠低於全球同期水平。
“這些植物和孢粉化石的豐富證據表明,吐哈盆地西緣在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沒有出現明顯的陸地植被滅絕,這為動物定居在此提供了關鍵的食物來源。”領導此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鋒介紹,研究團隊發現,滅絕結束後僅7.5萬年,這片土地上已出現成群的食草動物水龍獸和食肉動物遲滯鱷。這些動物並非本地原住民,而是從其他區域逃難遷徙而來。它們的快速繁衍也表明,這一區域的植被在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沒有被破壞。
為什麽大滅絕期間能留下這樣一片“生命綠洲”?劉鋒解釋,科研團隊通過分析古土壤基質的成分發現,在二疊紀末大滅絕前後,這一區域年降雨量約1000毫米,常年保持著半濕潤氣候伴隨有季節性的幹旱。即便在大滅絕火山噴發導致全球變暖的極端環境下,這一區域的局地氣候仍能像“恒溫箱”一樣穩定,屏蔽了酸雨、紫外線輻射和有毒氣體增加的致命影響。
“正是這樣穩定的氣候成為抵禦劇變的天然屏障,為陸地植物、動物留下了一線生機。”劉鋒說。
相關研究成果3月13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