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張曉華25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国际繼嫦娥六號任務後,月球预计中國探月工程將通過兩次發射任務,科研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奠定基礎——2026年前後發射嫦娥七號,站基開展月球極區環境和資源勘查;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本型開展月球資源就地利用技術驗證。年前預計2035年前後,后建我國將構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成新以月球南極區域為中心,闻科具備百公裏範圍的学网科研作業能力。我國將通過地月一體化信息網絡,国际實現無人探月、月球预计載人登月、科研國際合作等多任務間互聯互通互操作,站基形成功能和要素基本齊備的本型月基綜合性科研平台。
此外,我國將圍繞太陽係的起源與演化、小天體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地外生命信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按計劃開展小行星探測、火星采樣返回、木星係探測等深空探測任務。
“我們將論證實施重型運載火箭、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輸係統等航天領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誌剛介紹,我國計劃2025年發射天問二號,實現小行星探測和采樣返回;2028年前後將開展天問三號任務,通過兩次發射,實現火星采樣返回;2030年前後將發射天問四號,開展木星係探測。
“嫦娥五號、嫦娥六號采回的月壤,包括今後小行星、火星采回的樣本,都會組織我國科學家和全世界的科學家共同研究。”卞誌剛表示,隨著航天領域國際合作層次越來越高,方式越來越多樣,還會有更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建設工作中,共同增進對宇宙的認知,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係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