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清香型红薯叶茶加工工艺及品质分析(三)

来源:时间:2025-05-03 18:03:33

2.2.3 響應麵分析

根據回歸方程結果設計繪製響應麵曲麵圖和等高線圖,清香可直觀反映出地瓜葉茶加工過程中各因素兩兩交互作用的型红強弱影響程度,具體結果見圖5~圖10。薯叶

從圖5~圖10可知,茶加攤青時間(A)、工工蒸製時間(B)、艺及炒製次數(C)和幹燥溫度(D)4個因素對地瓜葉加工的品质感官品質均有影響,炒製次數對地瓜葉加工工藝的分析相對影響最大,攤青時間和幹燥溫度相對影響次之,清香蒸製時間的型红相對影響較小;通過響應曲麵圖的陡峭和彎曲程度及等高線圖呈橢圓形且密度情況可直觀表明攤青時間與幹燥溫度(AD)、蒸製時間與炒製次數(BC)、薯叶蒸製時間與幹燥溫度(BD)各二者之間均具有明顯的茶加交互作用,其p<0.05;而AB、工工AC、艺及CD各二者間的品质交互作用不明顯,其p>0.05,圖5~圖10結果與前述方差分析結果一致。

2.2.4 最佳工藝條件預測及驗證

根據響應麵回歸模型結果可知,最佳的地瓜葉茶加工工藝條件為:攤青時間4.64h,蒸製時間26.21s,炒製次數4.44次,幹燥溫度為75.24℃,此條件下加工地瓜葉茶其成品感官評分預測值為94.9726。為了便於地瓜葉茶生產加工,修正加工工藝條件攤青時間為5h,蒸製時間30s,炒製次數4次,幹燥溫度80℃,此條件下平行試驗3次進行驗證,得感官平均分為94.5分,與回歸模型感官評分預測值之間的相對偏差小於1%,與預測值接近,表明本工藝具有準確性和可靠性。

2.3 紅薯葉茶品質成分檢測結果分析

2.3.1 有效成分分析

為了更進一步探明紅薯葉茶中的主要品質成分含量,分析了最佳紅薯葉茶成品的有效成分,根據前述測定方法,計算出最佳茶成品的各類有效成分,結果見表6;色譜檢測結果見圖11和圖12。

從表6、圖11和圖12可知,經加工後的紅薯葉茶營養成分豐富,其中總酚(mgGAE/g)達到68.71±0.83,總黃酮(mgCT/g)為40.65±0.55,鞣質(mg/g)含量為20.9±0.2,葉黃素為(μg/g)278.53±13.24,β-胡蘿卜素(μg/g)為536.97±16.03,葉綠素a(mg/100g)為335.1±4.5,葉綠素b(mg/100g)為110.5±1.5。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鉀、鎂、鈉、鈣、鋁、銅、鐵、錳、鋅等有機成分,其中鉀和鈣含量最高。同時酚酸類化合物含量也較高,如綠原酸、咖啡酸、阿魏酸、異綠原酸、3,5-二咖啡酰奎寧酸、3,4-二咖啡酰奎寧酸等,其中異綠原酸、3,5-二咖啡酰奎寧酸、綠原酸、3,4-二咖啡酰奎寧酸含量較高。限於本試驗檢測的範圍,其他成分含量暫未檢測,從結果可知,經加工後的紅薯葉茶,營養成分含量高,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營養飲品。

2.3.2 理化成分分析

通過前述試驗方法檢測,對紅薯葉茶湯理化指標結果見表7。

由表7可知,紅薯葉茶湯的可溶性固形物為2.1°Bx,與原料相比有所減少,pH為6.11,無顯著差異。紅薯葉茶湯L值為亮度,茶成品與原料相比有所減少,這是由於在炒製過程中的褐變而發生的變化。紅薯葉茶湯與原料紅薯葉相比a值為-1.61有所減少,b值為3.98,有所增加呈黃色。從結果可以看出,這是在熱加工過程中溫度的增加,影響紅薯葉中色素的穩定性,而導致組織破壞呈褐變,而炒製處理時間越長,茶湯的綠色係色澤轉變為黃色係色澤,黃色係色澤呈現增加的趨勢。

3 結論

采用綠茶加工方法加工紅薯葉茶,選擇山東地區產綠色葉係紅薯葉為原料,以感官評分為指標,通過考察攤青時間、蒸製時間、炒製次數、幹燥溫度對紅薯葉茶品質的影響,建立響應麵法試驗優化地瓜葉茶最佳加工工藝,結果表明:當攤青時間為5h,蒸製時間30s,炒製次數為5次,幹燥溫度為80℃時為紅薯葉茶最佳加工工藝。紅薯葉茶中總酚、總黃酮、鞣質、葉黃素、β-胡蘿卜素、葉綠素a、葉綠素b等含量豐富;還含有如鉀、鈣等9種礦物質;同時還測得綠原酸、咖啡酸、阿魏酸、異綠原酸、3,5-二咖啡酰奎寧酸3,4-二咖啡酰奎寧酸等酚酸類化合物。限於本試驗檢測的範圍,其他成分含量暫未檢測,從結果可知,經加工後的紅薯葉茶,營養價值極高,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健康飲品。

相關鏈接:綠原酸5-二咖啡酰奎寧酸4-二咖啡酰奎寧酸阿魏酸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食品添加劑》,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