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大小事,盡在興農評。技梦
近日,最美河北“95後”夫妻董闊和楊讚旭做了個特別的零宴席決定:把準備結婚的16.6萬元省下來,給母校等4所鄉村學校,兴农乡村用以建科技實驗室,评丨成為網友津津樂道的用婚一段佳話。夫妻倆不僅擺脫了人情攀比的礼钱枷鎖,更將婚姻儀式轉化為對教育的点亮致敬,用“愛的分享”來詮釋“愛的永恒”。
昂貴的酒店、長長的婚車、繁瑣的儀式……當多數人將婚禮視為人生慶典的“頂配時刻”,但這對從農村走出來的夫妻卻覺得,這些錢可以用得更有價值。因為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他們,深知鄉村學校科技教育資源匱乏。與其把錢花在一次熱鬧卻短暫的婚禮上,不如用來買實驗設備,讓更多孩子有機會接觸科技。
和企業家校友捐贈教學樓、圖書館等大項目比起來,他們捐建的實驗室規模確實小很多。但與本身就負有社會責任的大公司、大老板相比,平凡人的捐贈更加彌足珍貴。學校既需要大企業捐贈的大樓搭建硬件框架,也需要董闊夫妻倆捐贈的實驗設備,能讓孩子們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科技,讓教育變得更實在。不需要很多錢,隻要用心,就能找到幫助他人的方式。
當別的新人在婚禮現場收祝福時,他們收到的是孩子們親手畫的石頭畫和賀卡,這些充滿童真的禮物,對他們來說比任何排場都寶貴。這些花錢都買不到的禮物,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感謝。董闊夫婦幫助孩子的同時,也收獲孩子們的真誠情感,這種互動讓公益變得更有溫度。
更難能可貴的是,夫妻倆沒有捐完錢就不管了,而是打算持續關注學校的使用情況,可能還會組織科技活動,讓實驗室真正發揮作用。這種“持續投入”的態度,讓公益不是一次性的施舍,而是長期的幫助。他們給實驗室起名“比翼”,既是紀念兩人因共同愛好走到一起,也希望科技和教育能“比翼齊飛”。
董闊和楊讚旭的故事很簡單,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但打動人心的正是這份平凡中的真誠。這種選擇不是說婚禮不重要,而是他們更想讓婚姻的意義延伸到幫助他人上。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年輕人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把個人的幸福和社會的責任結合起來,小行動也能有大意義。
作者:方壯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