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一群人,他們是村振产业產業的行家裏手,點綴在廣東的力量鄉間田野,活躍在農業產業鏈上,滴茶在鄉村振興路上成就了自己,油迸幫助了他人,发乡他們就是村振产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的“農村鄉土專家”。在推動產業發展中,力量他們積極對接農業科技特派員,滴茶服務典型村,油迸助力“百千萬工程”建設,发乡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今年4月以來,省農業農村廳啟動了“萬名鄉土專家服務“百千萬工程”優秀案例征集活動”。本期選播案例,講的是河源市鄉土專家駱東梅,返鄉發展茶油產業,匠心煉造高品質綠色茶油,帶領父老鄉親走上茶旅融合發展的故事。
一滴茶油孕育一個蓬勃產業。
近年來,河源市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以促農增收為目標,著力發展油茶等特色優勢產業,培育油茶產業龍頭企業,強化利益聯結機製讓群眾持續增收,探索出了一條特色產業發展的“油路子”。經過多年發展,油茶已成為河源重要經濟作物,2023年全市油茶種植麵積88.9萬畝,占全省三成以上,茶油年產量約1.9萬噸,油茶年產值超30億元。
當下,河源正全力以赴推進“百千萬工程”,積極培育百億級現代油茶產業,致力打造“中國油茶”河源樣板。
河源市鄉土專家駱東梅
返鄉創業,走出增收致富“油路子”
龍川縣是河源油茶樣板的主產示範區,油茶業已成為當地脫貧奔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柱產業。近年來,該縣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利用優美生態環境和特色資源,大規模推廣種植傳統白花油茶樹;與此同時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瞄準大灣區市場需求,做優做強做大山茶油文章,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端食用油“油瓶子”,使油茶樹變成了“搖錢樹”、油茶林變成了“綠色銀行”。目前全縣油茶種植總麵積42萬畝,建成省級油茶產業園,年產值達12億元,惠及數十萬群眾。
振興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如今,“百千萬工程”在河源落地生根,為農業產業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龍川縣依托農技推廣服務驛站聚集農業科技特派員、農村鄉土專家等技術力量精準對接典型村,圍繞高山油茶特色產業開展技術服務,助力油茶產業提質增效,促進一二三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
在河源油茶產業發展路上,鄉土專家駱東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十年前,他創立了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稱綠油農業),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專注於原生態油茶種植、研發生產、精深加工和集休閑養生、生態旅遊為一體融合發展的油茶企業。十年來,綠油農業堅持不走捷徑、堅持原生態,堅持良心榨油,專注綠色有機品質,已建成年產1000噸油茶加工生產線,匠心打造的高品質綠色國油獲得社會各界高度認可,先後獲得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廣東省林業龍頭企業、廣東省扶貧農業龍頭企業等榮譽。
每一滴綠油的背後,都飽含著創始人駱東梅的赤子情懷。從“河源綠油”到“中國綠油”,駱東梅一步一個腳印,把家鄉綠油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2015年,在外地創業的駱東梅響應國家鄉村振興號召,回到家鄉龍川縣赤光鎮投資1.2億創辦綠油農業,成為了一名新時代的新農人。十年來,駱東梅不忘初心,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致力於當地油茶產業發展,帶領鄉親增收致富。
龍川縣赤光鎮有著悠久的油茶種植曆史,老一輩茶農堅信茶樹不能施肥、修剪,原生態種植才能長得更好。駱東梅回到家鄉卻發現,許多老油茶林已荒廢,越來越多村民不再種油茶。駱東梅經過刻苦研究種植加工技術,並請來農業專家,給油茶樹定做了改良方案:施有機肥,適當修剪,並調整油茶樹間距,通過一係列的改進工作,老茶林逐年增產,給當地茶農增加了信心,增加了收入,增強農戶種植油茶的積極性,帶動了千家萬戶農民上山種植油茶樹。
據了解,綠油農業與大洋村及其周邊村、赤光鎮外等上百戶農戶簽訂合作協議,以比市場價高30%的保底價收購農戶達標茶果,同時承包了部分農戶的茶園,與農戶共享收益。此外,綠油農業還與合作社協商,以多種方式合作開辟荒山,擴大油茶樹種植麵積和產業規模。
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學習,駱東梅逐漸也成為了油茶種植能手,並入選廣東農村鄉土專家。同時身為一名黨員,他積極發揮黨員先鋒作用,響應國家聯農帶農政策,帶動典型村大洋村和周邊村民種植油茶增產增收。據了解,秉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原則,近3年以來,駱東梅領銜的綠油農業聘請華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當地的鄉土專家等專業技術人員共舉辦8場培訓班,給當地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養殖大戶等培訓人員600人次,大大提高了農戶的油茶種植技術。
延伸產業鏈,開拓融合發展新路子
近兩年來,在“百千萬工程”號召下,駱東梅加大了與典型村大洋村的產業合作。依托茶樹林和油茶業,綠油公司不斷做長產業鏈,成功打造花果樹農旅油茶小鎮,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據統計,近兩年來客流量約31萬人次,旅遊業的發展推動了大洋村周邊農戶銷售農產品、土特產、飲食行業快速發展,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增收,經濟和社會效益愈發凸顯。
在駱東梅的帶動下,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互聯網+文旅”經營模式,輻射帶動範圍進一步擴大,聯動帶農增收致富能力進一步增強。自2017年以來,綠油公司與大洋村及其周邊村、赤光鎮外農戶,甚至還與河源市東源縣船塘鎮等地共760多戶茶農和199戶精準扶貧戶簽訂合作協議,整合周邊閑置土地約4.3萬畝,吸收671.03萬元資金入股,按年固定12%的分紅比例。至2024年4月止共分紅388.9389 萬元,每戶均增收1.5萬元以上。
河源龍川油茶產業的發展案例表明,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可以使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同時可以充分發揮企業資金、技術及輻射示範帶動優勢,促進企業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顯著提高。駱東梅作為龍川綠油農業發展公司的企業掌舵人,憑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家鄉情懷,秉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原則,提供農資及技術等全方位培訓和支持,帶動當地更多貧困戶及農戶改良種植油茶,做大做強油茶產業的同時,帶領他們開辟更多致富道路,全心助力農村經濟發展。
在全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農村天地大有可為,湧現了許許多多像駱東梅這樣的新農人、鄉土專家積極投身“百千萬工程”,推動了當地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據了解近年來,龍川縣大力推動油茶種植,目前,全縣油茶種植麵積達42萬畝,建成省級油茶產業園,全縣從事油茶生產經營企業155家;種植向規模化標準化轉變,產品開發向精深加工方麵轉變,市場由分散經營向品牌銷售轉變。河源高山茶油正昂首闊步走出大山,邁向世界。
【作者】曾凡美
【來源】河源市農業農村局、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