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粵大地到南疆大地,5000公裏的粤漫長征途中,少不了“她們”。跨山學校裏,海的好疆她們循循善誘,起美讓學生暢遊在知識的半边海洋;手術室裏,她們救死扶傷,粤義無反顧扛起生命重托;地頭田間,跨山她們多番奔走,海的好疆讓援疆項目落到實處,起美惠及民生......
廣東援疆幹部人才,是她們共同的身份。她們揮灑汗水,克服風沙、酷暑和嚴寒,用心用情將戈壁荒漠打造成幸福綠洲。托舉廣東援疆“半邊天”的她們,譜寫粵新巾幗情的動人篇章。
值此第115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南方農村報記者走近廣東援疆隊伍中的“她”,記錄刻畫廣東援疆“她”群像。
她們以愛破局
成為照亮邊疆孩子的“星星”
新學期,駐疏附縣第二中學的援疆教師沈明收到一份小禮物——學生阿拉努爾送上的一小袋紅棗、核桃。小袋裏放了一張紙條,寫道:“這是一點小心意,吃了對身體好。謝謝您用心教我,我的成績才有進步”。
駐疏附縣第二中學廣東援疆教師沈明為學生提供學業指導。
這份禮物讓沈明感動。從教30餘年的她,秉持“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態度。進疆至今約200天,她把這份熱情投入支教工作中。“教育是喚醒靈魂的藝術,而愛是最樸素的催化劑。”她補充。
初到喀什,沈明發現,在廣東援疆支持下,盡管當地學校設施先進,但教學條件仍有“短板”。例如學生們除了教材,缺乏足夠的教輔書籍;辦公室缺少電扇,每到盛夏,當地教師一邊承受酷暑煎熬,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於是,她向後方單位廣州市育才中學發出求助信息,得到同事、學生及家長們響應。
120名愛心人士、3340本教輔書、10盞電風扇......跨越4600公裏的愛心接力,讓當地師生歡騰。在沈明影響下,92歲高齡的父親也掏出2000元捐給受援學校。
麵對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沈明采用“作業趣味批改”“強弱攜手”等教學技巧,點燃他們學英語的信心;眼見學生膽怯內向,她給孩子捎去零食,讓他們敞開心扉溝通......她說,教育援疆要以愛破局,守在基層一線的援疆老師,要成為照亮邊疆孩子們的“星星”。
駐伽師縣實驗中學的廣東援疆教師皮歡為學生們上好課。
星光不負趕路人。教育是一場“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邂逅,身為廣東援疆教師,“她們”用心用情駐守南疆大地三尺講台,潛心培育桃李。駐伽師縣實驗中學的援疆教師皮歡,通過朗誦、詩歌創作等方式,使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產生熱愛;正值兒子高考衝刺,深知“放手亦是成長”的曹建坤踏上援疆之路,成為駐第三師圖木舒克職業技術學校的援疆教師,多次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一對一”心理輔導,織就成長守護網;駐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第二中學的援疆教師陳馨,精心設置課程,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駐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第二中學的援疆教師陳馨(左)輔導學校青年教師。
駐第三師圖木舒克職業技術學校的廣東援疆教師曹建坤帶學生外出交流。
從南粵到南疆的奮鬥征程中,作為援疆教師的“她們”,是學生追光路上的點燈人。一盞盞發出微光的星燈,匯聚成璀璨絢爛的星河,形成教育援疆和培育民族未來的磅礴勢能。
她們醫者仁心
義無反顧扛起生命重托
近日,駐伽師縣人民醫院婦產科的廣東援疆醫生馮小紅收到一麵錦旗,上麵寫著“以病人為中心,以服務樹信譽”。“這是對我醫術和醫德的最大肯定!”馮小紅自豪地說道。這麵錦旗,讓她回想起不久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手術。
駐伽師縣人民醫院婦產科的廣東援疆醫生馮小紅。
彼時,伽師縣一名產婦分娩在即,馮小紅帶領婦產科醫護人員陪伴並指導產婦,細致觀察產婦的變化,給予心理疏導。然而,產程並不順利,產婦出現產前出血跡象。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挑戰,她迅速冷靜地做出決策。為了考慮母嬰安全,她建議剖宮產術,經過科室醫護的共同努力,最終寶寶順利分娩,母嬰平安。
馮小紅來自佛山市婦幼保健院。讓每一名新生兒平安降生,她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探索。2024年進疆後,她把幫扶重點放在產科優質服務理念更新、孕產婦安全隱患提前預警識別能力提升上。她深入產科門診、產房、產科病房,參與整個孕產婦管理過程,手把手帶教,引導本地醫生將知識融入醫療實踐中去,打通“任督二脈”。
駐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胃腸外科的廣東援疆醫生陳詩華為患者提供細致入微的診療服務。
作為援疆醫生的“她們”,跨越山海、駐守新疆,在天山南麓踐行醫者仁心,護佑健康,也讓精湛的醫術薪火相傳。駐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胃腸外科的廣東援疆醫生陳詩華,麵對年逾九旬的直腸癌術後並發腸瘺患者,她每兩小時為老人翻身拍背,親手喂食,患者從入院時的神情倦怠、懶言少語,到如今營養狀況良好、傷口基本愈合;在結束援非任務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產科副主任醫師印賢琴踏上援疆之路,成為駐疏附縣人民醫院醫生,手把手教當地醫生縫合打結,建立規範的手術流程,以點滴行動改變著本地醫生;駐第三師總醫院的援疆醫生鄒錦秀,在醫療任務繁重的情況下,主動加班加點,確保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救治,帶動醫院ICU成功救治數百名危重患者......
駐疏附縣人民醫院的廣東援疆醫生印賢琴為當地醫生提供技術指導。
師市總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廣東援疆醫生鄒錦秀擔任當地學校健康副校長,積極向學生開展健康科普。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醫術精湛的她們,將患者當作親人,以細致的診療、貼心的服務,不負生命重托。點滴付出,也為廣東醫療援疆注入無窮動力,更是讓邊疆千千萬萬群眾收獲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感受到溫暖和希望。
她們踏實幹練
紮根南疆綻放巾幗風采
去年,第三師五十一團唐驛鎮出產的唐王古瓜成為大灣區消費者的“新寵”,風靡餐桌。這令廣東援疆幹部、五十一團黨委常委、副團長陳小靜高興。
廣東援疆幹部、五十一團黨委常委、副團長陳小靜到當地的產業基地調研,並為特色農副產品對接銷路。
陳小靜說,唐王古瓜是當地特色產業,也是群眾收入的重要來源。在廣東援疆實施“疆品南下 粵品北上”工程後,她紮根地頭田間對接貨源,組織農產品參加線上營銷和係列展銷活動,幫助唐王古瓜做好推廣。“過去一年,唐王古瓜帶動群眾增收600萬元。大家的付出沒白費,老百姓生活更好了。”
在跨“粵”山海、奔赴“疆”來的征途中,“她們”以細膩、堅韌、踏實、幹練的作風,推動產業、文化、民生等項目落實落細,為群眾安居樂業、民族團結發光發熱。南粵巾幗紮根南疆大地,成為鏗鏘綻放的玫瑰。
去年九月,喀什大學獲批教育博士學位授權點(建設),成為南疆地區第一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也是喀什大學目前唯一一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廣東援疆教師、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廖莉進疆不久,便接過博士點建設的任務,積極引進人才。她先後與國內8所師範高校教科院對接,在她努力下,目前喀什大學已麵試考核4名博士人選。
廣東援疆教師、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廖莉為喀什大學的研究生上課。
“援疆工作對我個人來說,是教育使命和生命成長的雙向奔赴。作為高校教師,這段跨越萬裏的援疆經曆,既是對國家‘文化潤疆’的躬耕實踐,也是自身職業生涯中的精神洗禮。”廖莉補充。
廣東援疆教師、喀什技師學院教務處副處長曾秋梅組織開展專題培訓,提升當地師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對跨越山海的她們而言,援疆既是奉獻,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演練場”。進疆近一年,廣東援疆教師、喀什技師學院教務處副處長曾秋梅為學院設計了合理的教學改革路徑方案,並完善學院的師資隊伍建設。她說,援疆經曆讓她不斷成長。“為喀什這片熱土付出,讓我們的才能有更多用武之地,發揮‘她力量’在援疆事業中的價值。”
新征程上,每一位婦女都是時代的書寫人、追夢的奮鬥者。在跨“粵”山海,奔赴“疆”來的道路上,還有許許多多的“她”為建設美麗新疆奉獻出力。“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讓我們為廣東援疆隊伍中的“她們”,誠摯地道一聲“節日快樂!”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袁瀚
設計:曾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