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蠟梅屬植物資源豐富,贵州具有廣泛的蜡梅藥用前景,如苗藥鐵筷子來源於蠟梅和山蠟梅的属药細根,常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用植药理研究本文對貴州分布的物化蠟梅屬藥用植物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進行了係統綜述,以期為蠟梅屬藥用植物進一步開發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參考。学成
蠟梅屬(Chimonanthus Lindley)隸屬於蠟梅科(Calycanthaceae),分和為我國所特有,作用該屬植物具有重要的进展園林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我國學者朱篤將該屬分為9個種,贵州包括山蠟梅C.nitens、蜡梅蠟梅C.praecox、属药柳葉蠟梅C.salicifolius、用植药理研究突托臘梅C.grammatus、物化保康蠟梅C.baokangensis、学成西南蠟梅C.campanulatus、浙江蠟梅C.zhejiangensis、安徽蠟梅C.anhuiensis、簇花蠟梅C.caespitosa,和一個變種貴州蠟梅C.campanulatus var.guizhouensis。其中山蠟梅和蠟梅為貴州廣布種,貴州蠟梅主要分布在羅甸、望謨、興義等地。
蠟梅屬植物因其集觀賞及藥用於一身的特性,在貴州省民族民間有著獨特的價值。其中,苗藥鐵筷子為山蠟梅C.nitens和蠟梅C.praecox的幹燥細根,因其具有祛風止痛、理氣解毒的功效,被2003版《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量標準》收載。以鐵筷子為基本藥材或主要配伍藥材開發了諸多製劑如“通絡骨質寧膏”“複方血藤藥酒”“複方仙靈風濕酒”“筋骨傷噴霧劑”“良薑胃潰膠囊”“健胃散”以及“生龍驅風藥酒”等製劑,用於風濕痹痛以及胃脘痛等疾病的治療,取得良好的療效,特別是對相關炎症改善作用最為顯著,有效地緩解了病人的痛苦。而山蠟梅葉具有解表祛風、清熱解毒之功,被開發成“山蠟梅顆粒”“山蠟梅葉片”等中成藥,主要用於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貴州蠟梅屬植物具有十分豐富的資源,其相關藥理作用不斷被挖掘,為弄清其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的相關性,本文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更多更強的理論依據。
貴州蠟梅屬植物分布有3個種,分別是山蠟梅、蠟梅和貴州蠟梅,其植物形態見圖1。蠟梅科植物各部位均具有豐富的揮發性成分,具有抑菌、抗氧化、抗炎、抗腫瘤、降脂等活性。就苗藥鐵筷子而言,主要包括棕櫚酸38.496%、亞油酸16.996%、油酸14.586,α-杜鬆醇9.028%,氧化石竹烯5.654%。除此之外,還有種類較多的非揮發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堿、黃酮、香豆素等類型化合物。目前,從貴州廣布種山蠟梅和蠟梅中,分離得到二聚或三聚吡咯並吲哚型或二聚呱啶並喹啉型生物堿類成分15個,黃酮類成分15個主要以槲皮素和山奈酚為母核,香豆素類成分19個。其化合物名稱、植物來源及部位、參考文獻等信息見表1,化合物結構見圖2。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膠囊,植物,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