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文冠果研究开发进展(二)

来源:时间:2025-04-21 21:47:36

玉蕊醇型三萜是文冠齊墩果烷骨架的C-3、15、果研16、究开28、发进21和22位被多個羥基取代。文冠根據羥基取代位置的果研不同分為5種類型:barrigenol A1(C15-OH,C16-OH,究开C22-OH)、发进barrigenol A2(C16-OH,文冠C22-OH)、果研barrigenol R1(C15-OH,究开C16-OH,发进C21-OH,文冠C22-OH)、果研barringtogenol C(C16-OH,究开C21-OH,C22-OH)和16-deoxy-barringtogenol C(C21-OH,C22-OH)(圖2)。在此基礎上,乙酰基和糖基的取代擴大了玉蕊醇型三萜的結構多樣性。

1971年CHIRVA V Y等首次從文冠果果實中分離得到1個三萜皂苷:O-β-arabopyranosyl-(1→4)--O-β-glucuronopyranosyl-(1→3)-gypsogenin(1)。後來CHEN Y J等於1984-1985年相繼報道了11個三萜類化合物。MA C M等從文冠果木的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2個新化合物,分別為29-hydroxy-3-oxotirucalla-7,24-dien-21-oic acid(xanthocerasic acid)(19)和epigallocatechin-(4β→8,2β→O-7)-epicatechin,並鑒定出多個甘遂烷型三萜類成分。李占林等從文冠果果殼70%乙醇提取物和總皂苷酸水解產物中,利用係統溶劑萃取法、矽膠柱色譜、Sephadex LH-20柱色譜、製備型TLC等手段分離得到41個化合物,通過理化性質和波譜數據分析共鑒定出三萜及其皂苷13個,其中有7個化合物首次從文冠果屬植物中分離得到,分別為:21-O-angeloyl-R1-barrigenol(23)(即母核barrigenol R1)、22-O-angeloyl-R1-barrigenol(24)、R1-barrigenol(25)、21,22-di-O-angeloyl-barringtogenol C(28)、barringtogenol C(29)、16-deoxybarringtogenol C(30)和28-O-β-D-glucopyranosyl-16-deoxybarringtogenol C(31)。李巍等對文冠果果柄的化學成分進行研究,並從文冠果果柄中鑒定7個三萜類化合物,其中化合物白樺脂醇(39)、23-羥基白樺脂酸-3-咖啡酸酯(41)、23-羥基白樺脂酸(42)為首次從本屬植物獲得,21-angeloyl-24-hydroxy-R1-barrigenol(43)為一新天然產物。另在文冠果果柄中發現一種新三萜皂苷結構鑒定為3-O--β-D-glucopyranosyl-28-O-{ 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3β,21β,22α,28-tetrahydroxyolean-12-ene(44)。2010年以來,CHAN PK等、YU L等相繼從文冠果果殼中鑒定出兩類新的齊墩果烷型三萜類化合物xanifolia(xanifolia Y0、Y2、Y3、Y7)(45~48)和sorbifoliaside(sorbifoliasides A~K)(49~59)。

近年來,為了尋找新的天然齊墩果烷型三萜類化合物作為抗癌藥物,文冠果的不同部位的三萜類成分被係統研究。XIAO W等對文冠果葉片中的皂苷組分進行了生物測定及其定向分離,得到5個新的玉蕊醇型三萜類化合物(61~65)和2個已知的三萜類化合物。LI YY等從文冠果果殼中分離得到2個新的齊墩果烷型五環三萜皂苷(66~67),並測定了這2個化合物對人胃癌細胞(SGC-7901)和肝癌細胞(HepG-2)的細胞毒活性。2016—2017年WANG D等先後從果殼部位分離鑒定出6個新玉蕊醇型三萜類化合物(68~73)和1個新三萜皂苷類成分(74)(圖3)。

文冠果中以皂苷類成分居多,部分單體皂苷因其含量大或為主要有效成分而被當作質量控製指標成分,對其進行藥效機製深入研究。對於單體皂苷的含量測定,謝華等采用HPLC-UV(215 nm)測定了果仁中主要成分-文冠果皂苷B(10)的含量,隨機選定3批不同產地文冠果果仁中文冠果皂苷質量分數在0.051%~0.069%。文冠果皂苷E(又稱文冠果殼苷76)為文冠果特有活性成分,李欣等建立HPLC-UV(210 nm)測定文冠果不同藥用部位(果殼、果柄和種皮)的文冠果皂苷E的含量,質量分數在0.023%~0.454%,為文冠果藥材的質量控製和其不同藥用部位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淩俊紅等采用HPLC-MS法,建立了同時測定文冠果的不同部位(果殼、莖皮、莖芯、種皮、種仁花、葉子)中6個單體皂苷成分(WGA、sorbifoside A、sorbifoside B、R1-barrigenol、3-O-(3-O-α-L-arabinofuranosyl-2-O-β-D-galact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21,22-di-O-angeloyl-R1-barrigenol、21,22-di-O-angeloyl-R1-barrigenol)的分析方法。對於文冠果中總皂苷含量的測定,李光勳等根據文冠果殼苷與香草醛-高氯酸作用後具有的特征吸收,確定最佳顯色條件,用分光光度計測出文冠果殼苷的含量為0.24mg·g-1。丁曉彥等選用齊墩果酸為對照品,采用比色法測定文冠果果殼總皂苷含量為4.23%。郭影等選用人參皂苷Re為對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氯酸顯色,在321nm處測定吸光度,計算不同產地文冠果果殼中總皂苷的含量,可用於文冠果果殼總皂苷的含量測定。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中藥雜誌》,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化合物細胞高氯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