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是個寶,莊稼離不了。友好肥料作為作物的农民“糧食”,對作物豐產優質作用至關重要,广东也為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供堅實的绿色後盾。研究資料顯示,种养增收化學肥料的科学施用對世界作物產量的提升貢獻率達到50%以上。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化肥不科學合理施用,則會引發作物抗逆能力降低,土壤酸化板結肥力下降、農業麵源汙染等問題。
那麽,如何通過科學施肥,推廣綠色種養循環模式,實現環境友好、作物增產、農民增收?7月18日,在茂名高州市召開的“2024年科學施肥增效與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推進會”給出了指引。會議詳細介紹了全省2024年科學施肥增效、綠色種養循環兩個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要點和績效指標,交流了多地典型經驗做法,並召開了科學施肥和綠色種養循環等技術模式現場觀摩會,為今年更好開展科學施肥增效和綠色種養循環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會議由廣東省農業環境與耕地質量保護中心(下稱“省環耕中心”)組織,華南農業大學、省科學院、省農業科學院和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有關專家,及全省項目市縣相關負責人共60餘人出席了此次會議。
糞肥還田與化肥減量相結合,
水稻畝增產11%
大力推進糞肥還田,促進畜禽糞汙和農村生活汙水資源化利用,2024年國家繼續支持廣東高州市、信宜市、仁化縣、博羅縣等9個縣,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當天上午,天氣陰熱,寶光街道辦八角山村荔晶農業生產基地的田埂邊彩旗飄飄。遼闊平坦的水田裏,幾台撒肥機械正在忙碌地奔波著;鄰近地塊上空,兩架無人架在來回施肥作業;另一片田塊三台插秧機正齊頭並進耕作著,參會人員對這“多頭並進”的高效作業場景嘖嘖稱讚。
“同一塊地,今年我們早造水稻平均畝產達484公斤,相比去年增產11%,每畝節省化肥11.5公斤,節省人工40元。”荔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道。一個個具體的數字打動人心!原來,拖拉機正在均勻撒施腐熟的糞肥有機肥,畝施150-200公斤;無人機播撒的是水稻緩控釋配方肥料,畝施用量約35公斤。
荔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共擁有水稻基地4000多畝,水稻生產全過程實現機械化操作和管理。最近三年,其公司水稻基地應用“中拖施用糞肥+無人機撒施專用配方肥”三新集成施肥模式,實現了優質絲苗米從不穩產至穩產高產,成功探索出糞肥還田技術和化肥減量增效相結合的技術應用模式。
糞肥+集成技術模式,
火龍果畝增收超2500元
接著,參會人員來到第二個示範點水田鎮樂山村300畝火龍果種植基地,隻見健壯的枝條上點綴著一個個綠油油的火龍果,召喚著豐收的期盼。
2023年以來,該基地應用“蛋雞糞+廁所糞水+水溶肥+滴管係統”技術還田。和原來常規施肥相比,采用該模式後,每年每畝可節省人工1500元,節省化肥100-150公斤,節本500-750元,平均增產5.5%-7%,全年估算可節本增收2500元以上,效益極其顯著。該技術模式已在高州火龍果基地應用推廣3000多畝。
同時,該火龍果基地還應用“雞糞肥立堆式發酵模式”,經濟高效地解決了火龍果大量施用有機肥的需求。雞糞養分含量較高,在果園內堆漚雞糞,進行腐熟還田,既解決堆漚場地選址難的問題,又可以按生產需要就地及時施肥,是果園施用糞肥最經濟的模式。
上述現場觀摩的示範點,均應用了高州三年來綠色種養項目探索總結的部分糞肥還田技術模式,並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高州市曆來是畜禽生產大市,畜禽產業養殖戶多,規模大,糞汙年產生量也十分龐大。據介紹,高州承接實施綠色種養試點項目三年來,糞肥技術還田服務29.70萬畝,因地製宜創建了還田運行模式3個;還田集成技術模式2個,有力促進了當地畜禽糞汙肥料化利用,以及綠色種養有效循環。
“當前綠色種養項目重點工作,是製定今年具體實施方案,盡快啟動項目實施,完善項目管理,建立全程可追溯監管機製,加強糞肥質量監管。”省環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已列入省黨政同責糧食安全責任製考核檢查內容,每月會開展項目進展情況調度;各試點項目縣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快項目實施進度。
建設10個“三新”集成縣,
推進科學施肥
化肥減量化行動,是夯實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安全和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根基的重要一環。多年來,廣東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實施多元替代,加強“三新”技術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提高化肥利用率。
2024年,廣東將投入科學施肥增效項目資金1730萬元。省環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將開展各種肥料效應、化肥利用率等田間試驗260個;建設10個化肥減量增效“三新”集成推進縣。其中糧食作物示範縣8個,分別為龍門、從化、廣寧、德慶、羅定、吳川、始興、陽山;經濟作物示範縣2個,大埔(蜜柚)、陸河(油柑)。
水稻是廣東種植麵積最大的糧食作物,也是化肥減量增效的“主戰場”。今年的糧食作物示範縣將以水稻為主,利用施肥博士指導農戶通過無人機、側深施肥機等輕簡高效施肥機械施用水稻專用配方肥(緩控釋肥),建立施肥“新技術、新機具、新產品”集成推進示範區,探索農村汙水資源化利用模式。
經濟作物示範縣,果園則重點推廣“有機肥(包括沼渣、沼液)+配方肥+水肥一體化和葉麵追肥”等模式,合理利用經無害化處理的農村生活汙水。
會上,茂南區、翁源縣作為2023年化肥減量增效項目“三新”示範縣優秀代表,做了實施經驗分享。茂南區代表指出,早布局、早落實;對項目實施主體嚴格把關,是保障項目順利推進的關鍵。翁源縣代表介紹了項目實施帶來的成效:當地土壤地力不斷提高,化肥使用量持續下降,施肥結構更加科學。
最後,省環耕中心主任饒國良總結強調,化肥減量增效、綠色種養循環這兩個項目,都納入了糧食安全考核工作內容,各項目縣務必高度重視,狠抓工作落實,加快項目實施進度。
【作者】黃麗豪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