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林巍
黨的系统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係。前瞻在全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布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技术進程中,這一新型能源體係必須麵向助力全球碳中和、创新麵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体系麵向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系统為新質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的前瞻發展提供堅強保障。為此,布局要以全球性的技术係統思維做好前瞻布局,加快建設麵向碳中和的创新能源技術創新體係。
堅持“四步走”全麵規劃
前瞻布局能源技術創新體係需要把握以下三個要點。体系
其一,系统知難而進、前瞻把握矛盾。布局要深刻認識和著實把握麵向碳中和的能源係統轉型的內在深層次矛盾。一是氣候變化發生緩慢、不易察覺,導致公眾低碳意識難以整體覺醒。二是低碳技術的經濟性及能源服務品質尚缺乏競爭力,導致取代傳統技術困難重重。
其二,主動向前、順應規律。要“主動”瞄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而非“被動”忙於應對減碳目標。順應能源技術進步的一般性曆史規律,核心在於借助巨大的新增能源需求,積極推動生態友好能源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引發產業、供應鏈及治理體係的重大變革,從而重塑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
其三,先易後難、一步一台階。要清醒認識到各類能源技術創新的難度階梯,並注重緊密銜接能源基礎設施和能源產業體係的配套建設節奏,努力實現既尊重當前實際又麵向可持續未來的平滑過渡。
為此,建議堅持“四步走”,全麵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係,係統謀劃、前瞻布局我國的能源技術創新。
第一,近期(2025—2035年),集中式與分布式能源係統並舉,加快建設新型電力係統。這一時期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解決風光電力大規模接入造成的電網穩定運行挑戰,形成智慧電力網絡。在靈活高效火電調峰托底的基礎上,要盡快使儲能和需求側響應等技術走向成熟,真正實現“源-網-儲-荷”一體化發展。積極發展分布式能源係統,使其成為以大電網為核心的集中式能源係統的重要補充。不斷創新應用信息和通訊技術為此提供智能化支持。
第二,中期(2035—2045年),聚焦綠色氫基燃料和低碳供熱,建立“三網合一”的智慧能源係統。為進一步提高碳中和水平,必須進一步解決燃料和熱力的減排難問題。智慧熱力網絡、智慧燃料網絡的相繼建立以及與智慧電力網絡的互聯互通,也將為進一步消納風光電力提供更為靈活保障。綠色氫基燃料包括氫、氨、醇、E-fuel等,將催生新的燃料和化工原料體係,為難減排部門提供更多選擇。“三網合一”的智慧能源係統要求儲電、儲熱、儲燃料相配合,以電-熱-燃料之間的靈活切換為輔助,要求各類終端用戶更加廣泛深入地參與其中。這將使得我國能源的利用水平、智能化程度、產業和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從而完成第四次工業化,走向工業文明高峰。
第三,長期(2045—2060年),突破生物質能源循環利用,打造生態能源體係。強調無機物質利用的工業文明發展,將帶來大量稀有金屬消耗並持續產生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是對人類文明的潛在威脅。在能源係統碳排放已經極低的基礎上,大規模實現碳移除也是碳中和的最後難關。掌握好對生物質這種自然賦予的、快速累積的有機能源、資源的利用,無疑將是破局之路。如果不能準確把握生物成長的基因秘密以及其他自然規律,就難以實現因地製宜、可調可控、完全循環的高水平生物質能源利用及碳排放移除。如果能夠實現生物質能源循環利用技術的突破,將促使人類社會與地球生命體係更加融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局麵。在生態能源體係的基礎上,有望實現人類文明的曆史性飛躍,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
第四,遠期(2060年以後),探索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走向星際能源體係。人類對新世界探索的渴望是無窮盡的,而核聚變的商業化也是最難的工作。在建立生態文明之後,人類創新的精力也將更多放在星際探索上,核聚變無疑將為此提供強大的動力。這需要集全人類的力量進行攻關,建立星際能源體係,嚐試走向其他行星甚至太陽係外,建立星際文明。
深化相關體製機製改革
上述路徑設想需要一個創新型社會環境的全麵支撐,建議進一步深化相關體製機製改革,為能源技術創新提供切實保障。
第一,推進科技管理改革,培育麵向碳中和的能源大科學計劃。以前瞻的技術創新戰略和學科交叉策略來促進自由探索,引導能源科技突破。所謂的“大科學”就是要突破學科、領域甚至國界的隔閡,實現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和數據科學的廣泛交叉和融合,而不是各自單獨攻關。這一大科學計劃應涉及跨國、跨省市、跨部門、跨領域等各個層次,既包含國際大科學,也包括國內大科學,乃至局部的大科學,從而促使各類技術創新要素得以更快、更廣地進行重組,催生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應用。
第二,謀劃和推進產業、市場和治理層麵的配套改革,為科技管理改革提供良好支撐環境。例如,應要求更多企事業單位采納ESG(環境-社會-治理)標準並承擔延伸到上下遊環節的減排義務,促進跨業務邊界的大產業合作,從而拓展新能源科技的應用空間;推進跨國、跨區的供應鏈合作,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和實現資源共享,助力能源技術創新;在治理層麵應以重塑人類文明新形態為綱領,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價值觀,以應對氣候變化為核心目標,經濟、產業、環境、能源、材料、信息等各方麵協同治理,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導向的現代化治理體係。
(作者係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