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若你在晴好的皮炮時候走在新會的街頭,會發現這個地方處處彌漫著淡淡柑香。制技新會人將柑皮曬在家門前、艺推陽台上,新百甚至小汽車車頂,年传一切可以與陽光接觸的金地方都可能有柑皮的身影。阿姨們坐在路邊,点柑三兩刀麻利地把柑皮剝離出來,成新陈出承等皮身軟後,皮炮巧手一翻不傷柑皮分毫完成翻皮的制技步驟,在陽光和時間的艺推眷顧下,柑皮經過“天然生曬”和“自然陳化”將化身道地新會陳皮。新百新會陳皮炮製技藝在這裏,不僅僅是一項傳承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當地人嵌入骨血的農業文化基因。
陳皮融入新會人生活的方方麵麵。
“我們家族四代做陳皮,我從八歲開始學藝,新會陳皮的炮製技藝可以說是刻在我骨子裏的東西。”新會陳皮炮製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柏忠談到,經過新會獨特地形造成的四季幹濕冷暖交替,完成自然陳化,凝聚工人匠心的陳皮才是地道的新會陳皮。
道地產區塑陳皮非遺農業肌理
11月初,廣東新會茶坑村淩雲塔下,蒼翠的柑林裏飽滿柑果由青轉黃。工人們挑選部分柑果小心采摘,準備將它們運到加工場地製作成今年的“二紅皮”。再過一個月,當新會進入冬季,待其餘柑果完成成熟,變身金黃的大紅柑,它們將被全部采下,製作成最受市場青睞、經濟價值更高的新會陳皮“大紅皮”。
柑園裏的新會柑正由青轉黃。
追溯柑皮種植史,最早提到陳皮入藥的是南北朝醫學專著《本草經集注》。而宋朝的《本草圖經》曾提到:“(柑皮種植)今江浙、荊襄、湖嶺皆有之。”可見自宋代以前,江浙-兩湖地區最先種植並利用柑皮。到了明代,由於氣候變遷,嶺南逐漸成為柑皮的主產區,明代藥典《本草品匯精要》(公元1505年)載:“橘,主胸中疲熱逆氣,利水穀,久服去臭,下氣通神……〔道地〕廣東……”首次記載陳皮道地產區為廣東。
而在新會,民間口口相傳著這麽一個說法:凡是能肉眼看見茶坑村熊子塔的地方,所產的新會柑格外香甜,陳化最道地。鄉間亦有傳說,茶坑村的立村之史,就是新會柑的種植史。據學者考證,新會柑是約800年前,由新會人從分布於新會古兜山脈、牛牯嶺山脈和圭峰山脈的河穀地帶野生品種種群馴化而來,具有獨特的品質。
陳柏忠回憶道,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會柑種植曾遭受黃龍病侵擾,技藝傳承和產業發展都麵臨巨大挑戰。“即使麵臨危機,新會柑的種植在新會的種植曆史也從未中斷。得益於香港商人和僑胞的資助,以及科研機構的努力,為種苗進行了脫毒處理和提純複壯,新會柑種植得以重新興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會陳皮炮製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柏忠。
1997年,首株良種無病新會柑苗被成功培育。截至2023年,新會區新會柑種植麵積14.3萬畝,新會柑鮮果產量15.03萬噸,產出新會柑皮約7500噸,新會陳皮炮製技藝自原料上守住傳承的根脈。而現代智慧農業的發展,也為涉農非遺強化了底層原料的保障和支撐。
在新寶堂新會柑雙水種植基地,負責人杜惠芬向記者展示種植園內的智慧農業設施。他介紹道:“我們在柑樹下鋪設了防草布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同時公司有自己的飛防團隊,定期會對果園進行病蟲害防治。潰瘍病、褐斑病、蚜蟲、紅蜘蛛等病蟲害基本可被杜絕。”
新寶堂新會柑雙水種植基地裏,防草布、水肥一體化設施為新會柑種植保駕護航。
百年傳承鑄就新會陳皮核心技藝
“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在江門新會的新寶堂公司的展廳裏,保存著一份炮製於1929年、陳化年份長達95年的“新會陳皮皇”,在首屆“中國·新會陳皮文化節”上它曾以每公斤110萬元被拍賣。這樣一門點“柑”成金的手藝,大部分新會人都不陌生,但是像新寶堂掌門人、新會陳皮炮製技藝傳承人陳柏忠一樣,將其視為“傳家之寶”珍而重之,並發揚光大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陳化年份長達95年的“新會陳皮皇”。
自1863年,陳柏忠的太爺爺陳繼耀開始,陳氏家族代代以陳皮為業。爺爺陳社源改良陳皮儲藏技術,所得陳皮體輕、氣味陳香,多年無蟲毒之變,可以更好保質。父親陳輝林傳承技藝,重塑新寶堂品牌,而陳柏忠則將新寶堂從一家門店,發展成一家集新會柑種植、新會陳皮原料批發、陳皮倉儲交易、陳皮食品研發深加工、連鎖專賣店和電子商務、生物科技、中藥製藥和大健康產業於一體的“陳皮產業帝國”。
世事變遷,業態日新月異,但不變的是“天然生曬,自然陳化”的技藝核心以及新會陳皮優異的品質。
“現在市麵上有很多烘幹設備,可以嚴格控製恒溫恒濕,但是我們依然堅持傳統工藝,這是因為以機器烘幹的陳皮質量和以陽光生曬的質量是完全不同的。”陳柏忠解釋道:“陳皮的炮製講究順應天時。冬至前,我們會投入大量人力開始曬皮工作,時刻關注天氣,24小時守著陳皮,甚至需要在曬場陪陳皮過夜,以防下雨等意外發生。”
每一瓣新會陳皮都凝結著工人的匠心。
新會陳皮的獨特性在哪裏?與其他地區的陳皮相比有何過人之處?這個問題自年少時初初入行就困擾著陳柏忠。“當時客戶問我這個問題,我回答不出來,從那時起,我就產生了一個想法,新會陳皮要得到更長遠的發展,必須要用科研實驗數據說話。”
自2007年開始,在陳柏忠的牽頭下,新寶堂特聘中山大學藥學院楊得坡教授和廣州醫科大學鄭國棟教授作為技術顧問,對新會陳皮進行基礎與應用研究,主持廣陳皮研究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項,發表SCI國際期刊論文13篇、國內研究論文21篇,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參與起草陳皮藥材質量標準。
多項新型專利,締造了多樣化的產品矩陣。
同時,陳柏忠也致力於改變新會陳皮炮製技藝口耳相授的世代傳承方式,推動新會陳皮炮製技藝標準化、係統化。他將新會陳皮炮製技藝整套流程以圖文方式編纂,並推動江門市級、廣東省級《地理標誌產品 新會陳皮》地方標準及國家認監委認證認可行業標準《道地藥材產品認證規範——新會陳皮》標準的製定,保護新會陳皮道地藥材的品質和特色。2019年,新會陳皮被收載為廣東省中藥材標準品種。在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中,那個曾經困擾著陳柏忠的問題,終於得到了答案。
今年8月,梁啟超中學一百人團參觀新寶堂陳皮展廳。
這些年,除了新會陳皮的道地性保護上努力,陳柏忠還不忘做好技藝的代際傳承。截至目前,新寶堂麵向社會各界開展傳承活動逾百場,傳承帶動超百人。新寶堂與新會區尚雅小學、廣東廣雅中學、江門廣雅學校、梁啟超中學非遺傳承基地開設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會陳皮炮製技藝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新會陳皮炮製技藝非遺核心知識。
陳柏忠表示,“非遺進校園等活動,讓孩子們愛上新會陳皮的非遺文化,從而產生興趣,未來才會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去傳承和投入到新會陳皮產業中來。讓新會陳皮產業繼續輝煌的發展之路。”
推陳出新煥新陳皮產業活力
在新寶堂的展廳之中,陳皮花生零食、陳皮養生膏方等豐富多樣的產品讓人耳目一新。陳皮水、陳皮咖啡、陳皮酸奶、陳皮發酵果蔬汁、陳皮百香果氣泡水等飲料,緊跟Z世代消費潮流,在養生健康的同時,給年輕人帶來新奇的品味體驗。
陳皮飲品緊跟年輕人消費潮流。
在陳柏忠的觀念裏,傳承並不意味守舊,創新才是非遺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長期以來,陳皮製作留皮棄肉,每年約有30萬噸柑肉被廢棄,造成大量浪費和汙染。為此,他決意利用生物科技對柑肉進行綜合利用,實現變廢為寶。
2016年,廣東新寶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項目以生物技術結合中醫藥技術為核心,以新會柑果肉為母液,結合新會陳皮、人參、黃精、枸杞子、山楂等藥食同源的中藥材通過生物發酵技術轉化成陳皮酵素。新寶堂已與九所大學、兩所三甲醫院和兩所科研機構建立起產學研和商業合作關係。目前,新寶堂陳皮酵素整體技術經廣東省南方食品醫藥行業評估中心評估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柑肉變廢為寶,被開發成陳皮酵素。
陳柏忠還提到,“經廣東省中醫院臨床研究證實:新寶堂陳皮酵素具有改善失眠、改善便秘、改善血脂、降低高尿酸患者血尿酸水平且服用安全性較好的作用。”一個新會柑,在專家和科研團隊的努力之下,幻化出無數可能。為了繼續推動“陳皮+”產業向多元化邁進,新寶堂打造了集中醫、中藥、農業、食品、生物、檢測等多專業多領域範疇於一體的科研平台,推動新會陳皮往大健康產業和循環經濟方向發展。
陳皮穀將在新會崛起。
未來,一座集種植、加工、倉儲、檢測、 認證、投融資、交易、物流等全流程溯源的中國陳皮(新會)倉儲流通中心還將在新會建成。新會陳皮炮製技藝從一門小小手藝,到如今橫跨藥、食、茶三大領域,聚合上千家企業,產值達230億元的龐大產業,技藝的蓬勃生命力令人歎為觀止,而其發展的成功經驗,更將為其他涉農非遺帶來寶貴的借鑒價值。
相關閱讀
|編者按|
中華文明根植於農耕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生態環境優越,農產品物產豐饒,形成非遺文化與農耕文化緊密結合的態勢。目前廣東正在積極探索“農業非遺+”建設模式,為了推動非遺文化與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為全麵實施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現推出“非遺農韻”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農產品文化專題報道,深入挖掘、傳承、發揚廣東非遺文化中的農耕元素,實現“農業”和“文化”雙向奔赴。
撰文:李嘉镓 吳俊麒
視頻腳本:李嘉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