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方法與結果
2.1 18批黃連湯物質基準對應實物的经典基准製備
對黃連湯煎煮工藝進行研究,確定最佳工藝為:稱取黃連41.40 g,名方甘草(水炙)41.40 g,黄连幹薑41.40 g,物质桂枝41.40 g,量值人參27.60 g,传递半夏(湯洗)60.00 g,分析大棗42.00 g於砂鍋中,经典基准加2000 mL水,名方浸泡60分鍾,黄连以武火(2200 W)煮沸後,物质調節火力至文火(900 W)保持微沸,量值煎煮約60分鍾後,传递趁熱過濾,分析濾液放涼後加水調整體積至1200 mL。经典基准根據最佳工藝進行3批驗證實驗,結果顯示指標性成分黃連堿、巴馬汀、小檗堿、甘草苷、甘草酸、6-薑辣素、桂皮醛平均含量分別為4.52、5.83、15.84、1.70、2.95、1.28、1.39 mg·g-1,RSD分別為0.72%、0.74%、0.71%、0.86%、1.6%、1.3%、0.65%,說明黃連湯工藝穩定。
采用隨機數表法,對各藥味飲片批次進行隨機組合及排序,見表2。按照最佳工藝製備18批黃連湯物質基準對應實物,編號為HLD1~HLD18。
2.2 黃連湯物質基準特征圖譜方法的建立
2.2.1色譜條件
色譜柱:Merck Purospher Star LP RP-18 endcapped色譜柱(250 mm× 4.6 mm,5 μm);流動相:乙腈(A)-水(含0.05mol·L-1磷酸二氫鉀,磷酸調節pH為3.0,B);梯度洗脫(0~7 min,10%~22% A;7~19 min,22%~23.5% A;19~28 min,23.5%~24% A;28~42 min,24%~35% A;42~52 min,35%~63% A;52~54 min,63%~10% A;54~56 min,10% A),流速:1 mL·min-1,檢測波長:280 nm,柱溫:25 ℃,進樣體積:10 μL。特征圖譜見圖1。
5.甘草苷;10.黃連堿;11.巴馬汀;12.小檗堿;14.桂皮醛;15.甘草酸;17.6-薑辣素
對黃連湯物質基準特征圖譜進行特征峰歸屬,共歸屬17個特征峰,經對照品指認7個特征峰信息。其中1,2,3,6,7,8,9,10(黃連堿),11(巴馬汀),12(小檗堿)號峰來源於黃連;4,5(甘草苷),15號峰(甘草酸)來源於甘草;13,14(桂皮醛),16號峰來源於桂枝;17號峰(6-薑辣素)來源於幹薑;人參、半夏、大棗在此條件下沒有色譜信息,後續將進行進一步研究。
2.2.2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量取黃連湯物質基準對應實物2 ml至10 ml量瓶中,加入甲醇7 mL,再加水至刻度,使甲醇濃度為70%,稱定重量,超聲30分鍾,放冷,用70%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同法製成各單味藥、各陰性供試品溶液。
2.2.3 精密度考察
取同一供試品溶液,按2.2.1項下色譜條件,連續進樣6次。以小檗堿為參照峰,計算各共有峰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麵積RSD,結果各共有峰相對保留時間RSD<0.39%,相對峰麵積RSD<2.8%,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2.4 重複性考察
取同一份黃連湯物質基準對應實物,按2.2.2項下平行製備6份供試品溶液,按2.2.1項下色譜條件進樣。以小檗堿為參照峰,計算各共有峰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麵積RSD,結果各共有峰相對保留時間RSD<0.65%,相對峰麵積<2.8%,表明方法重複性良好。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中藥雜誌》,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磷酸二氫鉀,薑辣素,巴馬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