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生态生態循環農業關鍵年。生態循環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業麵臨的循环汙染問題,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绘农節約農業資源,业新提高產出效果。蓝图當下,生态我國大力推廣各類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循环蘊含不少商機。绘农本期策劃為您分析生態循環農業的业新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蓝图著力點。
何為生態循環農業
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是生态將種植業、畜牧業、循环漁業等與加工業有機聯係的绘农綜合經營方式,利用物種多樣化微生物科技的业新核心技術在農林牧副漁多模塊間形成整體生態鏈的良性循環,力求解決環境汙染問題,蓝图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打造新型的多層次循環農業生態係統;同時,因地製宜,依托當地生態資源,搭建獨立成熟的單一或多種複合農業模塊的經營方式,充分利用我國地大物博的優勢,既根植於當地生態環境的優質改善,又跨區域調配資源,形成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對於現代農業生態改造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及結構調整提供全新的係統化解決方案。
我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與實踐
目前,我國各地已經探索出許多獨特而實用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主要包括種養加工複合模式、立體複合循環模式及物質再利用模式3種常見模式。
種養加工複合模式
該種養模式是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為核心的種、養、加工複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簡稱種養加工複合模式),其采用清潔生產來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加工增值和副產品的綜合利用。該模式依托並整合當地優質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的循環經濟,延伸價值鏈條,促進當地特色農業發展。
種養加工複合模式主要在我國水稻產區、小麥產區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該模式適用於傳統農產品加工,如農戶加工豆腐及磨粉後,將豆渣或粉渣作為喂養動物飼料,動物糞便排入沼池後,沼肥用於種植綠色水稻、蔬菜等;沼氣用於燒飯、照明等。其特點在於能夠實現農牧的高效複合,形成“糧-畜-肥-糧”的良性循環。
例如,吉林省德惠市發揮該地農畜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將農畜產品加工企業作為核心企業,通過產業化進行農畜產品的轉化和精深加工,實現“種植-養殖-加工”相配套,實現生產與生態的良性循環。其主要產品為肉雞、肉牛、玉米、大豆、水稻。生產特點在於養殖肉雞、肉牛產生的廢棄物、糞便可用於肥田,農田產出的玉米、秸稈等又可作為雞、豬的飼料,完成資源的多級轉化利用,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立體複合循環模式
該模式是以蠶桑業、種植業、養殖業為核心的丘陵山地立體複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主要依托當地優質蠶桑資源和產業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養殖蠶桑,大力發展林下種植、養殖,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緩解地區水、土資源短缺問題。立體種養的循環農業模式主要應用在我國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區。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一方麵利用生物循環係統的建立,改善環境、培肥地力、增加產出,進一步挖掘農林、農牧、林牧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促進與協調發展的能力;另一方麵有助於土地的集約使用,合理規劃時間與空間,實現土地生態係統綜合效益的最優發揮。
例如,江蘇省東海縣近年來積極探索實踐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全縣在82%以上的新栽桑樹、林園中套種了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同時放養雞、鴨、羊,發展多層次立體循環農業。再如石湖鄉的“桑-蘑菇-蔬菜”模式,將桑枝、桑葉做基料,選擇多層架構立體栽培蘑菇等草腐型食用菌,再以其菌渣做基肥還田生產蔬菜,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物質再利用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農業廢棄物的多級循環利用,將上一產業的廢棄物或農產品作為下一產業的原材料,如秸稈、畜糞等的利用,最終實現農業廢棄物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和再加工,實現零排放,它包括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及沼氣綜合利用3種具體模式。
物質再利用模式的適用範圍較廣,沒有地形、土壤等自然資源條件的限製,在全國範圍內都可廣泛應用。例如,致力於探索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模式的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德青源公司),是一家大型現代化蛋雞飼養企業,該公司通過全球領先的農業廢棄物沼氣發電技術,將每年10萬噸雞糞成功轉化為1400萬千瓦時的綠色電力和16萬噸有機肥料,供應周邊農戶的電力、熱力等生物質能源,實現二氧化碳年減排8.4萬噸。德青源公司每年除了銷售雞蛋帶來收入之外,生態農業也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於《農村新技術》2020年11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請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結構,複合,水稻,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