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產地溯源技術規程 近紅外光譜法》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於2022年4月28日下達任務(計劃號 20220039-T-442,國標委發【2022】17 號),溯源说明項目周期 22 個月,技术近红由 福建農林大學、规程国福建融韻通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起草,外光由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谱法
白茶是产地我國六大茶類之一,白茶因茶樹的溯源说明品種、原料采摘的技术近红標準不同,分為白毫銀針、规程国 白牡丹、外光貢眉、谱法壽眉四個花色。白茶标准编制白茶主產於我國福建,主要種植生產集中在福鼎和政和、 建陽、鬆溪等地,在我國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浙江、河南等省份也有少量白茶生產。
茶葉質量受到茶園生態環境、茶樹栽培管理、茶葉采摘標準和加工工藝等眾多因素的 影響,茶葉品質的高低與產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同產地白茶具有地域特征,白茶作 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產地溯源技術規範將為維護白茶市場秩序、保障原產地生產者利益 提供技術依據和保障。
建立科學的白茶產地溯源技術是保障我國白茶原產地利益、維護白茶市場知識的重要 基礎工作。目前,關於白茶產地判別方法包括近紅外光譜技術、化學指紋圖譜分析(代謝 產物、礦質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標記法)、氣相離子遷移譜等,除了近紅外光譜技術 外,其他檢測技術存在檢測成本高、操作要求高、難以執行等問題。近紅外光譜技術作為 綠色分析技術,在茶葉產地、等級、質量評價上具有優越性,具有高效、便捷、易於產業 化等優點,已經在食品、煉油、藥物等領域廣泛應用,近紅外光譜技術也被應用於茶葉中 特征性化合物咖啡堿、茶多酚等快速檢測。
采集不同產地白茶的近紅外光譜數據,經適當預處理、確定特征提取算法後,結合數 據挖掘分類器直接提取特征向量建模,構建出高識別正確率的白茶產地判別模型。在此模 型基礎上,通過逐年擴大各個產地白茶的樣本量,優化與驗證產地識別模型性能,提高模 型普適性,從而形成《白茶產地溯源技術規程 近紅外光譜法》。因此,本標準在規範我 國白茶原產地保護、維護白茶市場秩序、促進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012 年-2022 年,福建農林大學陸續開展基於近紅外光譜技術、高光譜技術、化學指 紋圖譜技術的六大茶類判別,烏龍茶和白茶產地、等級判別的相關研究工作,並在 Jo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食品科學、茶葉科學等國內外知名學術刊物上發 表相關研究成果。基於課題組前期工作基礎,於 2021 年提交國家標準立項申請,2021 年 3 月投票通過。
2022 年 4 月,《白茶產地溯源技術規程 近紅外光譜法》國家標準起草小組成立,6 月 13 日在福鼎市召開起草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茶產業標準化技 術委員會、福建融韻通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中華全國供銷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麗水市農 林科學研究院、福建品品香茶業有限公司、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政和瑞茗茶業有 限公司、福建鬆溪瑞茗茶業有限公司、福建省隆合茶業有限公司、福鼎市張元記茶業有限 公司、黃山小罐茶業有限公司等來自福建、浙江、雲南等白茶主要產區的科研機構、企業 代表 25 人共同參會。會議決定由標準起草小組分工搜集來自福建福鼎、政和、建陽、鬆 溪、福安、柘榮,貴州、湖南、四川、浙江、廣西的代表性白茶樣品 663 份,由福建農林 大學統一匯總、采集光譜圖、建模,福建融韻通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協助完成建模、判別網 站的搭建工作。所建立的部分判別模型的三維判別結果參見圖 1,混淆矩陣結果見圖 2, 表明模型具高準確性、性能優異。
2023 年 7 月完成本標準的工作稿,征求全體標準起草小組成員意見並修改完善。8 月 邀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等 3 家單位參加本標準方法學的驗證工作,選送 10 份白茶樣品驗證產地判別準確性,判別準 確率達到 90%。2024 年 2 月,根據本標準方法學驗證工作的結果,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 意見稿,並提交給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四、標準製定的框架和內容
本標準規定了近紅外光譜法判定白茶產地的術語和定義、原理、儀器設備、近紅外光 譜模型的建立與驗證、模型的使用、模型的維護、異常結果的確認和處理、判別準確性、 白茶產地溯源判別實例。
本標準適用於三年內生產、芽葉型白茶散茶產品的產地溯源。
本標準不適用於以白茶為原料的再加工產品。
本標準不適用於多產地來源的拚配型白茶產品。
下列文件對於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 本適用於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
GB/T 8302 茶 取樣
GB/T 8303 茶 磨碎試樣的製備及其幹物質含量測定
GB/T 22291 白茶
GB/T 23776 茶葉感官審評方法
GB/T 32743 白茶加工技術規範
為了使該標準的製訂能盡快服務於我國白茶產地溯源,推動白茶產業的健康發展,應 搞好如下工作:
1、本標準發布後,建議在各產區等發布和宣貫,提高標準的使用率;
2、本標準起草小組配合相關主管部門應積極融貫,以促進本標準的貫徹實施;
3、本標準頒布實施 3 年後,進行修訂和完善。
聲明:本文所用文字來源:(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