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數年時間走過崎嶇山路,尋找客家鄉音。生都歌她的陈菊足跡遍布贛、閩、芬客粵、家人桂、生都歌川等客家人聚居地,陈菊甚至延伸到海外。芬客始終“在路上”的家人陳菊芬通過導演紀錄片、學術研究、生都歌校園美育、陈菊發行唱片、芬客舉辦專題音樂會,家人傳播與創新傳承客家山歌。
2024廣東鄉村歌手大賽開啟在即,廣東技術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音樂學教授陳菊芬表達了對民間音樂的關注。“我希望每個鄉村歌手能用最深的感情歌頌最美的家鄉,唱出時代的聲音和內心最美好的向往。”
陳菊芬致力於傳播客家山歌文化。
尋訪千年客韻
廣州六月盛夏的一天,陳菊芬在廣東技術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接受了采訪。這位“中國新客家山歌代言人”談到了她與這個民歌體裁的聯結,以及從事民間聲樂教育的“自然而然”。
陳菊芬一襲絳紅旗袍,錦簇的花紋,映著她的紅唇。作為“廣東省優秀音樂家”“新民歌成就獎”獲得者,陳菊芬還擔任廣東技術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音樂學教授。不過,聊起音樂、演唱和客家山歌,她不像是一板一眼的老學究,更像是擁有豐沛情感、樂於表達的少女。
“客家山歌難唱的點就在於,要用中低音唱出明亮的感覺。”說到音調和唱腔,陳菊芬清了清嗓子,即興演唱起來。講起客家人“畜子毋讀書,毋當畜大豬”的觀念,她笑聲爽朗。聊到客家山歌背後的諸多故事時,她的情緒被牽動著,尋找與自己人生的關聯。
紀錄片拍攝期間,陳菊芬采訪客家山歌傳承人餘耀南。
2017至2020年間,陳菊芬擔任紀錄片《千年客韻——中華客家山歌》的總導演,走遍贛、閩、粵、桂、川等客家人的聚居地,用鏡頭記錄下客家人的歌聲。她笑稱,“從早到晚、從小到大,從天亮到天黑,從年頭到年尾,客家人都要唱歌。”
在韶關始興縣沈所村遇到的一位時年93歲的楊阿婆,讓陳菊芬銘記至今。“五月呀子裏是端陽,緊守三關楊六郎,殺人放火是焦讚,偷營劫寨是孟良。”楊阿婆用一首富有當地特色的《十二月花》,唱出了穆桂英、關公等民間典故和人物。“384個字,她一字不落。後來我才知道,其實她一字也不識。”
回憶和外婆在河塘邊唱起山歌,暮而歸家的幼年時光,陳菊芬的語氣仿佛還是當年的小女孩。“客家女人的知書達理,不在於認多少字。她們教育子孫,就是用客家山歌。”陳菊芬提到,“客家山歌的教化功能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骨子裏的感動”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間音樂。它的歌唱內容廣泛,涵蓋生產生活的方方麵麵。其主要歌詞結構為“四句七言”,包含大量的古漢語,有《詩經》十五國風的餘韻。
西晉永嘉年間,客家先民為躲避戰亂自中原向南遷徙。客家山歌也不斷融合江南吳歌等各地的民間音樂,形成豐富的曲調。
陳菊芬的家鄉就在客家古邑河源,“河源東源縣是純客縣,我的成長離不開客家山歌。”
河源東源康禾鎮,陳菊芬走訪拍攝客家聚居地。
陳菊芬回憶道,孩童時,父親在河源最早的山歌劇團樂隊裏打鼓,即戲劇裏說的“掌板”。槌頭落下,山歌響起。演出側台,她就坐在舊鼓箱上,看父親排練、表演。“我從5、6歲時,就開始吃劇團飯。”因為記性好,陳菊芬常給演員們提詞,“他們一忘詞,我就在旁邊幫忙喊,也收了不少糖果賄賂。”
九十年代,陳菊芬進入星海音樂學院求學。在與老師討論民族歌曲演唱風格時,陳菊芬演唱了《客家山歌特出名》選段。“那時老師說,我唱所有的歌,都沒有唱客家山歌好聽。”陳菊芬回憶道,“她說那是一種‘骨子裏才有的感動’。”這位幫助陳菊芬找到一生誌趣的老師就是星海音樂學院陳肖容教授。
於是,陳菊芬開始專注於演唱和研究客家山歌,她到梅州拜師“國家級代表性客家山歌非遺傳承人”湯明哲,並在湯大師的指點下深入調研、學習、傳唱客家山歌。
陳菊芬收集保存的客家山歌相關書籍。
自此以後,陳菊芬致力於收集整理客家山歌的原始資料和相關書籍。接過父親手裏的手抄本,她在客家人的文化土地中踽踽獨行。
“除了父親,莫老師也將千餘首山歌的音頻素材交給我,讓我好好守護和傳承。”莫日芬是原廣東省民間音樂研究所的老研究員,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走遍客家地區。直至今日,陳菊芬還在修複那些斑駁、失磁的錄音卡帶,尋找客家的原始鄉音。
“鄉音識親人”
山歌離了山,還能活嗎?
陳菊芬思忖再三,反問記者道,“難道現代人不需要抒發情感、傳遞信息嗎?”在她看來,客家山歌的起源是“對話”,一首首對歌“講述的是生活”。
廣州鳳凰山,陳菊芬正在采訪拍攝當地的客家山歌。
作為客家人曆史文化和勞動生活的真實寫照,客家山歌流淌至今,和客家人一樣始終“一路前行”。陳菊芬表示,“客家山歌具有兼收並蓄的特點”。比起守舊,她更希望“為傳統文化賦予新的生命力”。
2003年起,陳菊芬開始舉辦客家山歌的專題音樂會,發行客家山歌唱片。她把自己收集到的原生態山歌,以及經過前輩音樂人初步整理的山歌,用融合民族與通俗技巧的演唱方法進行傳播。迄今為止,陳菊芬已經發行9張客家山歌唱片。
時代翻開新的一頁,為了看一場山歌劇目“擠破頭”的情景,早已去不複返。“抖音上也有很多唱山歌的客家人,不管水平如何,隻要有人堅持唱,客家山歌就能傳下去。”陳菊芬認為,盡管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文娛選擇出現變化,“有感可發,總是不會變的。山歌的功能還在,隻是現代人不習慣去使用它。”
“你往何處去,鄉音識親人”。陳菊芬再度唱起這句客家人熟悉的山歌,忍不住感慨道,“這麽多年的經曆,讓我終於真正理解了。”保護和傳承客家山歌的擔子,搬離大山的客家人依舊肩負起來。
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講座上,陳菊芬傳播客家山歌。
近年來,陳菊芬開始關注基礎教育課程中的“美育”,通過客家文化的教材體係構建,傳授山歌背後蘊含的文化內涵。“可能是受到媽媽的影響,她也是音樂老師。我覺得做有溫度的教育事業,是自然而然的。”
2024廣東鄉村歌手大賽開啟在即,陳菊芬教授表達了對民間音樂的關注。“我希望每個鄉村歌手能用最深的感情歌頌最美的家鄉,唱出時代的聲音和內心最美好的向往。”
【撰文】徐臻 江玲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