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記者在bilibili搜索“林黛玉”出現的魔改相關結果。 平台截圖
新京報記者使用可靈AI生成視頻時收到的林黛乱象提示。 手機截圖
12月7日,战孙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下稱《管理提示》),悟空對一些經典影視形象遭遇AI“魔改”的频出現象提出了具體管理要求,包括平台對AIGC內容的魔改審核、自查AI特效功能等。林黛乱象
針對AI“魔改”視頻的战孙製作,新京報記者12月12日在抖音搜索發現,悟空此前有網友總結的频出“AI魔改”教程中,有一款抖音AI圖生視頻小程序已經搜索不到。魔改不過獨立的林黛乱象AI視頻大模型依然可以生成關於“AI魔改”的視頻。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張延來告訴新京報記者,战孙“本質上利用AI工具對知名IP形象進行‘魔改’行為不僅僅涉及對具體作品本身的悟空著作權的侵害,更重要的频出是牽扯到對知名IP形象的定位、精神內核以及公眾的認知等可能造成扭曲、淡化或誤讀,這種損害後果往往超出了著作權保護的範疇,需要結合其他法律進行保護,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等。”
“圖生視頻”技術普及 “魔改”成流量密碼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自今年年初OpenAI推出“sora”視頻大模型震撼業界後,國內外視頻大模型迎來爆發增長,隨之普及的還有提供圖片為原始幀,再讓其“動起來”的視頻生成技術。目前,國內已經有許多視頻大模型產品支持這項技術,如可靈、清影、海螺AI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該技術尚處研發初期,所生成的視頻往往會出現人物扭曲、動態模糊或者沒有邏輯的現象,比如上傳一張合照後,在視頻大模型的“自由發揮”下合照裏的人開始“打架”,但這種略顯“搞笑”的視頻有時反而因其反差效果收獲一波關注,還給產品提供了一波宣傳創意。
新京報記者此前在B站就曾見到多個關於如何通過各個國產視頻模型產品讓兩張照片中的人物摟抱或打架的教程,其中不少是大模型企業投放的商業廣告。
另一方麵,一些經典影視素材本身就是網友“二創”的素材庫,早在AI視頻大模型產品出現前,視頻平台上關於林黛玉、諸葛亮等形象的“二創”視頻就有不少,但一般是真人出鏡Cos或者使用三維動畫製作。
12月12日,新京報記者在抖音和B站搜索“林黛玉”,結果發現前10條推薦相關結果中,與“改編”相關的檢索結果諸如“林黛玉倒拔垂楊柳”“林黛玉大戰孫悟空”等分別占到了4條和5條之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視頻大多並非為AI創作,而是網友自發“二創”。
記者實測AI加持下“魔改”門檻低
AI出現後,“二創魔改”的門檻急劇下降。
12月11日至12日,新京報記者下載了《還珠格格》中經典形象“爾康”的劇照,嚐試使用快手旗下的可靈與智譜旗下的清影兩款AI視頻產品進行“二創”,發現隻需要上傳圖片和輸入提示詞兩個步驟,智譜清影排隊8分鍾,快手可靈排隊15分鍾後,即可生成讓爾康做出各種動作的視頻。相比之下,傳統的“二創”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製作時間和精力。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此類AIGC內容生成視頻的質量也不斷提高,較之初期這類短視頻經常出現的人物扭曲等問題,當前的視頻模型質量已經有了飛速進步,如記者在進行實測時發現,快手可靈可以通過設置參數、輸入“不希望出現低質量模糊”等提示詞改善視頻質量。
但記者發現,這些大模型平台也給出了相關提示,如可靈在生成視頻之前有“請勿利用AI技術傳播違反法律法規、侵犯其他用戶或第三方合法權益的內容……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保留‘可靈AI’創作內容的水印”等提示。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表示,AI技術現在確實帶來了很多積極的方麵,也有一些負麵的效果,它滋生了很多新型的侵權行為,它為這種新型的侵權提供了更有力的工具和手段。當然提供這種工具和手段本身並不構成侵權,因為工具往往是中立的。使用這種軟件去“魔改”視頻,就構成了侵權。這種“魔改”的視頻,它往往還會用原來影視劇中的部分片段,未經著作權人的授權就去使用,就構成了侵權。
已有“AI視頻”小程序從抖音下架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雖然使用AI進行改編“二創”較為簡單,但這些視頻往往較短,因為當前技術僅能支持生成5秒左右的視頻。此外,當這類短視頻泛濫後,視頻平台上還出現了靠“反向模仿AI”而走紅的網紅,比如一言不合就打架,打著打著突然跳起了舞,這些“人類模仿AI”的視頻甚至火到了國外。
對於“AI魔改”視頻的出現,網友們也分成兩派,支持者認為“AI魔改”是“整活兒”,目的是娛樂,沒有必要“上綱上線”;反對者則認為“AI魔改”應該“有個度”,如有經常刷短視頻的網友告訴新京報記者,“最開始看到的AI視頻隻是限於各類影視劇,但後麵也涉及了一些曆史形象,照這個趨勢下去,總會碰觸到底線。”
《管理提示》指出,近期,AI“魔改”視頻以假亂真、“魔改”經典現象頻發。如《甄嬛傳》變身“槍戰片”,《紅樓夢》改成“武打戲”,“孫悟空”騎著摩托車揚長而去等。《管理提示》認為,這些視頻為博流量,毫無邊界,褻瀆經典IP,衝擊傳統文化認知,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且涉嫌構成侵權行為。
為營造清朗網絡視聽空間,《管理提示》提出具體管理要求:各相關省局督促轄區內短視頻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視劇的短視頻,限期反饋工作情況;嚴格落實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審核要求,舉一反三,對各自平台開發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進行自查,對在平台上使用、傳播的各類相關技術產品嚴格準入和監看,對AI生成內容作出顯著提示。
新京報記者12月12日通過各種關鍵詞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搜索發現,相關AI“魔改”視頻確實很難再搜索得到,不過網上依然存在各類“AI魔改教程”,如有微博網友在12月10日發布如何使用AI“合成打架視頻”教程,其使用的是一個名為“魅臉”的可在抖音搜索到的小程序,但記者再依照教程搜索該小程序已無法在抖音搜索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在引用影視作品內容並進行原創性評論的情況下,才可以被認定為“構成合理使用”,“魔改”視頻是否屬於該範疇,存在一定爭議。張延來認為,“AI魔改”涉及的版權問題主要包括對原作品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改編權的侵害。
需要注意的是,國家網信辦公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服務提供者應在視頻起始畫麵和視頻播放周邊的適當位置添加顯著的提示標識,可在視頻末尾和中間適當位置添加顯著的提示標識。而記者通過測試發現,使用AI視頻工具生成的視頻也往往帶有水印,但此前許多流行的“魔改視頻”很少有主動標識的情況。
那麽,平台方對於此類“魔改視頻”是否具有監管的責任義務呢?張延來對記者表示,這要看具體的平台業務,以及“魔改”對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法律沒有對這種情況給出詳細的平台義務規定,一般要在個案中認定。”
新京報記者 羅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