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充分發揮省級農技推廣服務驛站的农技技術指導作用,聯動各市縣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大讲積極開展農技需求對接服務,渔业养殖更有效推動各地主導產業與特色產業的生态發展。
8月29-30日,健康“廣東農技大講堂暨漁業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培訓”在河源市連平縣舉行。传经送宝本次培訓由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省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驛站)主辦,农技河源市農業農村局承辦,大讲河源市漁業推廣人員、渔业养殖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生态轄區內規模較大水產養殖企業負責人和技術骨幹等約100人參加。健康會議由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漁業技術推廣部副部長陳智兵主持,传经送宝河源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农技市委農辦專職副主任李偉強出席並發表講話。大讲
會議現場。
據悉,此次培訓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聚焦實施“百千萬工程”,更好地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服務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作用。培訓著力宣傳推廣生態健康養殖和水產養殖用藥減量相關知識,授課專家分別從綠色養殖與設施漁業、夏季水產養殖常見病害防控、水產養殖用獸藥分類及科學使用三個板塊開展此次培訓。期間,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人員前往連平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驛站開展調研,並就驛站的建設情況及未來發展展開交流。
陳智兵表示,本次活動是廣東推進全國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係列活動的第四場。“相信此次培訓將促使河源及我省漁業向更安全、更優質、更健康的方向邁進,以實際行動助力廣東“百千萬工程”典型村漁業高質量發展。”
最後,陳智兵在會上提出了4點要求:第一,統籌協調,形成合力;第二,突出典型,精準發力;第三,創新發展,擴大潛力;第四,加強服務,提升能力。“下一步,我們要在河源市建立示範基地,保證‘五大行動’的走深走實,希望大家珍惜此次機會,向專家交流學習,攜手並進,共同助力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為全麵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廣東力量。”陳智兵說。
政策響應
河源積極拓展多元化養殖模式
隨著《2024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實施方案》的發布,我國水產養殖業正迎來一場生態轉型的革命。農業農村部的這一方案旨在通過五大行動,到2024年底,實現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的全麵覆蓋,養殖尾水的循環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以及水產養殖用藥量的持續降低。此外,重點養殖品種的配合飼料替代率將大幅提升,目標是到2025年達到100%,同時顯著提高水產養殖良種化水平。
廣東省是水產大省,在全國占有重要分量,根據《2024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2023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924.02萬噸、同比增長3.35%,居全國第一,為近10年來最高增長年份。其中,水產養殖產量795.71萬噸,連續27年居全國第一;海水養殖產量357.3萬噸,同比增長5.2%。
生態好水是河源市一張亮麗的名片,也是產業發展的底氣。河源市通過發展優質水利用、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生態漁業,將萬綠湖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綠富共贏。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河源全市水產養殖麵積5840公頃,水產品產量51920噸,同比增長6.1%,產值7.88億,同比增長11.0%。
李偉強表示,河源市擁有豐富的水資源,為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河源市在漁業發展上堅持綠色發展的道路,強調市場供給和質量優先。當前,河源市水產養殖空間正不斷增加,接下來將認真落實省委和市委的工作要求,充分利用河源的優質生態資源,加大農業漁業招商力度,積極拓展多元化養殖的模式,進一步推動河源市設施漁業、特色漁業的發展。
專家講堂
結合實際需求現場解決問題
培訓邀請了多位漁業科研領域的專家進行授課,可謂是幹貨滿滿。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廣軍指出,“目前水產養殖麵臨環境汙染、食品安全、養殖空間壓縮、養殖模式粗放4大問題。麵對以上問題,一方麵需要轉型發展方式,從向外擴展發展轉變為以內部挖潛集約化生產方式轉變,另一方麵,需要進行生產設施的改進和技術的集成創新。”具體來說采取綠色養殖如“稻田養魚”和設施漁業兩大舉措。
王廣軍表示:“針對生產實際中稻田養魚放養環節魚苗死亡率高的問題,放魚之前,可先用3%食鹽水浸泡魚苗5-10分鍾。放魚時,先加入一些稻田清水,使其水溫基本一致時,再把魚緩慢倒入魚溜或魚溝裏,讓魚自由地遊到稻田各處。另外,如用化肥做底肥的稻田應在化肥毒性消失後再放魚種,可在放魚前先用少數魚苗試水,如不發生死亡就可放養。”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廣軍授課中。
目前水產病害的發生給我國水產養殖帶來了巨大損失,針對漁業養殖中病害防控方麵養殖戶常遇到的問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鞏華提出:“第一,及時打撈死魚,迅速進行無害化處理,切忌將死魚隨便亂扔;第二,堅持早晚巡塘,對疫病進行有效的監測,對疫情進行及時的預警預報,共同防控疫病的爆發與流行;第三,應特別注意對疾病的準確診斷與對症下藥,切忌濫用藥,杜絕使用違禁藥,避免造成次生死魚事故;第四,要使用維生素、中草藥進行積極的預防保健。”
“薄利時代,成本控製為要。”鞏華補充補充道。
現場,鞏華著重介紹了,水產養殖“三三二”特色模式。即,三良(良苗、良機、良法)、三多(多維、多礦、多糖)兩氣(氧氣、氮氣)。鞏華指出,苗種是基礎,管理是關鍵;高產維生素、礦物不可少,保證科學用料、用藥;病毒靠防疫,細菌、寄生蟲靠控製。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鞏華授課中。
目前部分養殖戶在水產養殖中麵臨魚類發病不知道用什麽藥、什麽時候用藥、用的藥是否符合規定等困境,針對以上問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鄧玉婷講述了水產養殖用獸藥分類及科學使用的內容,從水產養殖用獸藥分類特點和水產養殖用獸藥的科學使用兩大方麵為大家講解了目前國家對於水產養殖用獸藥分類的法案和科學用藥的指南。
鄧玉婷提醒,2021年5月24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實施水產養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單製度工作規範(試行)》的通知,明確了白名單製度適用範圍。“大家選擇用藥時,要遵循規範用藥,科學用藥。”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鄧玉婷授課中。
8月29日,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相關人員同培訓學員一起前往河源隆梅生態農林發展有限公司生態養殖示範基地現場參觀,現場了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
技術交流
“農友圈”小程序實現線上精準對接
“農友圈”作為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為農技專家精準對接生產基地需求和農戶問題打造的公益性線上服務平台,匯聚了全省涉農科研院校、農技推廣機構、社會化服務組織等9000餘家機構,22800餘名科研專家、鄉土專家和農技員,覆蓋種植、畜牧、農機、漁業等領域。
為更好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及解決精準對接生產服務問題,本次培訓安排了“農友圈”小程序推介和現場答疑環節。
培訓上,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工程師姚東林著重介紹了“農友圈”的功能和操作注意事項。據悉,“農友圈”小程序為農戶提供需求下單,專家線上接單線下服務的模式,平台主要包括農技服務專家入庫、農技需求對接服務、農技推廣服務登記、培訓登記、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展示等功能,涉及糧食、蔬菜(食用菌)、水果、畜禽、水產、茶葉、農機服務等分類。目前“農友圈”平台通過“數字化+精準化”服務模式,已成為“百千萬工程”農業科技特派員精準服務典型村、拓展服務鄉村振興示範帶的重要工具。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工程師姚東林介紹“農友圈”。
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份,在“農友圈”平台上一共有“輕騎兵”入庫機構9286個,“輕騎兵”入庫專家23397名,累計開展服務登記22350次,服務裏程達28.6萬公裏,服務31200人次,其中,線上線下解決生產技術需求共8466項(次)。
培訓開始前,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現場為大家提供農技需求對接服務,指導當地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養殖戶等使用“農友圈”小程序,交流工作心得。同時,中心還結合生產實際,為大家派發水產養殖相關的技術資料。負責此次會議的籌備工作的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漁業技術推廣部正高級工程師李琳娜表示,今年來,省中心在江門台山、珠海金灣、河源連平等地舉辦培訓並現場提供農技需求對接服務,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將繼續到各地開展水產健康養殖和農技需求對接服務,助力各地實施“百千萬工程”。
會議現場,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人員黃子釗、全奕安現場推介使用“農友圈”提供農技需求對接服務,並現場派發農業技術資料。
創新驅動
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驛站展現紐帶作用
農技推廣服務驛站建設是廣東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係改革發展、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構建農技推廣服務新平台、激發農技人員活力、提升農技服務效能的新舉措。近年來,廣東省共建設了1個省級農技驛站和100個縣級農技驛站,農技推廣有了堅實陣地。
培訓期間,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工作人員調研了連平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驛站,並與該驛站負責人王福泉進行了深入探討。
據了解,該驛站通過創新模式,將農技推廣服務與科研工作相結合,打造農技推廣服務的“科技引擎”。依托當地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鷹嘴桃等土特產產業,探索管理運營新模式,積極與涉農科研院校合作,組織關鍵技術服務指導與培訓,充分發揮驛站輻射帶動作用,為當地鷹嘴桃、柑橘等特色產業提供技術示範、技術指導服務,為農戶提供農產品代售、直播培訓等服務,周邊農戶有難題都第一時間想到去驛站尋求幫助。連平驛站立足“四大定位”,積極發揮“六個功能”的作用,著重發揮農技推廣服務公益性功能,助力農民增收。
王福泉表示,過去,連平縣隻有鷹嘴桃這一個特色產業,鷹嘴桃過季後農民們都無活可幹,而現在,通過引進柑子、李子等新品種、新技術。農技推廣機構提供技術指導,一年四季花不絕、果不斷,增加了農民增收的渠道。
據介紹,連平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驛站成立至今共舉辦了近40場技術指導與服務培訓,還通過驛站推廣“電商+網紅+直播”的模式,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現在有更多的90後參與到驛站的建設中,為驛站帶來了新的活力。”王福泉補充道。
廣東省農技推廣中心相關工作人員調研連平縣驛站展開交流。
撰文:薑詩政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