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資源優勢支撐牛羊養殖可行
我縣飼草資源豐富,聚焦进循生產條件優越。畜牧境內有天然牧草68萬畝,养殖业观可利用的链接牧草麵積59萬畝,其中多年生牧草12.23萬畝,点集人工種草8.69萬畝,成推年生產鮮草3.9億kg,环农優質牧草1.5億kg。聚焦进循小麥、畜牧玉米和洋芋是养殖业观西和縣的三大作物,種植麵積大,链接作物秸稈和其他農副產品豐富,点集年產各類農作物秸稈23萬t。成推近年來,环农我縣實施退耕還林、聚焦进循退耕還草政策,加大了天然林的保護和天然草地的改良,飼草資源豐富,而適應政策發展的舍飼養殖也蓬勃興起。另外,加大對農作物秸稈“三貯一化”的飼料化利用,多舉措利用飼草資源,會極大地推動養殖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的經營規模,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繼而進一步帶動周邊擴大發展。全縣牛羊產業基礎相對較好。隨著國內外市場的融合及養殖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據市場價格、區位特點和產品質量等因素分析,預計對牛羊肉生產需求將會繼續增加,其價格持續穩中有漲,是有潛力的優勢產業。
5集成循環農業的技術工藝途徑
現代農業的本質特征是科技農業,是要以現代物質條件、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社會化的服務體係相配套,用現代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進行管理的“大農業”,為此,集成技術體係,並以工業的模式發展農業,才能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高規格打造。以下歸納適合當地循環農業聯結點的集成技術工藝,以形成以秸稈飼料化、糞尿無害化、肥料有機化、產品綠色化、用地養田化的資源節約型、生產效益型、產品安全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展之路。
5.1農作物秸稈飼料化技術優勢
5.1.1農作物秸稈青(黃)貯、微貯
秸稈青貯技術,是將尚未老化的玉米秸稈經特殊處理技術保存起來,以便於用作秋冬季節的家畜飼料。它能將飼料的品質和營養成分保存的近乎完好如初,讓牛羊在冬天裏也能享受到夏天的綠意、入秋的草香。製作青(黃)貯料的技術關鍵是為乳酸菌的繁衍提供必要條件,隻要掌握水、糖、快、實、密就能製作成功。
微貯飼料是將切碎的新鮮玉米秸稈,通過微生物厭氧發酵和化學作用,在密閉無氧條件下使農作物秸稈製成的一種具有酸香味、適口性好,消化率高和營養豐富的家畜喜食飼料,是保證常年均衡供應家畜飼料的有效措施。
5.1.2農作物秸稈氨化
氨化處理秸稈簡單易行,需勞力少,成本低,是挖掘現有飼料潛力,開辟飼料資源的科學方法。氨化的優點是:改善適口性,提高采食量和粗蛋白質含量。小麥秸稈粗蛋白質含量可由3.5%提高到12%;提高肉牛、羊日增重,節約精料,大大提高養殖經濟效益。每4kg氨化秸稈,可節約1kg糧食,用氨化秸稈育肥一頭牛、羊,可節約糧食375kg,增加收入100元;操作簡單,易於推廣。
5.2有機肥無害化技術
5.2.1牲畜糞便無害化製作生物有機肥
規模化養殖所產生的大量汙水、糞便,如果管理不當,會造成對周圍的環境和水源汙染,使蚊蠅大量滋生,嚴重製約飼草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牛羊糞便中含有豐富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礦物質及鈣、磷、鉀、氮等營養成分,是生產價廉質優有機肥的主要原料。千百年來農民采用各種傳統的方法加工成有機肥,但是傳統漚糞製肥存在肥效低、有害微生物殺滅不徹底等問題。而用它來生產生物有機肥,是利用現代微生物技術,以牛羊糞便為主,麩皮、花生殼粉、作物秸稈等為輔料作為載體,接入具有多種高效有機物分解功能的、由多種有益微生物菌株複合而成的發酵基菌種,用攪拌的方法將菌種和牲畜糞便充分攪勻,使微生物菌種接入到牲畜糞便中,再經過快速升溫、發酵、腐熟、除臭等一係列無害化處理後,製造出生物有機肥。它是有機肥料生產技術的一大革命。
5.3耕地地力提升與土壤修複
5.3.1糧菜果藥種植業有機肥替代化肥應用
我縣是個以糧菜農作物為主的農業縣,果藥也是我縣的主要種植業,是隴東南蘋果、八盤梨和以半夏為大宗藥材的經濟產業大縣,在不少農戶眼中,果業和中藥材半夏就是農民的“搖錢樹、金豆子”。然而,近年來由於化肥的過量施用,不少土壤出現了板結、耕地地力下降的問題,不僅提高了生產成本,還降低了經濟效益。目前將農作物中的鮮果業、中藥材納為重點作物,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技術,借生態循環的分解技術賦予土地養分。這給一些習慣了“大肥大藥”的果農、藥農敲響了警鍾:“在果、藥上開展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現已針對果、藥等產業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應用技術做試行方案,為農民增產致富提供技術依據。
模式一:有機肥+配方施肥。即在牲畜糞便等有機肥資源豐富的區域,鼓勵種植大戶集中利用新技術堆肥,結合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化肥用量。
模式二:畜-沼-果。依托養殖大戶和專業合作社養殖場,在集中產區結合廁所革命,建立大型沼氣設施,沼渣沼液經過無害化處理後,與規模種植相配套,結合農作物配方肥施於果園藥田,減少化肥用量。
5.4土地資源優化利用
5.4.1糧改飼兼用玉米生產
在“穩糧、優經、擴飼”的思路下,構建合理的糧經飼三元結構,擴大青貯專用型、糧飼兼用型、飼草型玉米等品種種植麵積,加快糧改飼發展步伐,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糧經飼旱作農業種植結構,全麵提升種、收、貯、用綜合能力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探索糧改飼種植結構調整和種養結合農牧業發展新途徑,培育現代飼草料產業體係,並彌補秸稈營養單一的缺陷和調節季節餘缺不均衡的能力。
5.4.2提高複種指數推廣綠肥種植
我縣小麥播種麵積曆年保持在20萬畝,複種指數較低,夏收之後,利用充裕的光熱資源提高牧草種植麵積,既能提高產草產量、豐富種類,增加載畜能力,又可提升土壤有機質,實現土地輪作輪休、提高耕地地力水平。
聲明:參考《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 2020年第5期,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玉米,物質,飼料,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