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年來,珠三角地區作為中國水產養殖的全线核心區域,正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暴跌行業震蕩。曾經“寸土寸金”的广东魚塘租金,從每畝超萬元甚至數萬元的“天價”跌至千元以下仍無人問津,流拍、虾塘棄拍現象頻發,流拍临這種情況在2025年初仍在延續。
據了解,作為南美白對蝦養殖主產區,江門新會大鼇和珠海鬥門蓮洲等地,由於蝦價低迷,塘租由前幾年最高峰8000-9000元/畝▪年,跌到現在2000-3000元/畝▪年。這場由水產品行情低迷、養殖成本高企、資本退潮引發的連鎖反應,折射出傳統水產養殖模式的困境與轉型的迫切性。
佛山三資平台小程序上部分流拍魚塘。
塘租從“天價”到“腰斬”
大集團也承受不了行情虧損
2015至2019年,珠三角魚塘因加州鱸、生魚、南美白對蝦等品種的高利潤行情,塘租一度被炒至3.5萬元/畝▪年,部分區域甚至出現33萬元/畝的極端案例。然而,2023年起,這一繁榮景象急轉直下。以佛山為例,2024年部分魚塘起拍價從2000元/畝降至1000元/畝仍多次流拍,個別區域塘租暴跌至670元/畝仍無人接手。中山、江門、珠海等傳統養殖重鎮同樣麵臨發包困境,村集體不得不反複調整招標策略,但效果甚微。
記者在佛山三資平台上搜索發現,2025年元旦以來棄拍和流拍的魚塘比成交的魚塘量要多得多。其中,2月5日春節開工以來,流拍的魚塘宗數就高達87宗,僅2月6日一天就流拍了41宗。棄拍和流拍的塘租價格低則幾百元,高則3000-6000元/畝▪年,多數在3000-4000元/畝▪年之間。其中有些魚塘競拍成功後,在公告期內因承租人未簽署合同而最終流拍。
佛山三資平台小程序上部分棄拍魚塘。
佛山三資平台小程序上即將報名競拍的魚塘。
魚塘堪稱水產養殖業的“核心資產”,其價格波動直接映射行業冷暖,猶如市場行情的精準風向標。最近三年的塘租價格變化,直接源於水產品價格的“滑鐵盧”。2023-2024年,長期的消費低迷讓水產品行情低迷的情況更為嚴峻,市場供過於求的惡性循環下,養殖戶投苗信心銳減,存塘量積壓嚴重,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危機。
佛山禪城阿傑的養殖場周邊有1000多畝魚塘,原來都是養殖加州鱸,但因為連續兩年加州鱸行情低迷,2024年就有三分之一魚塘丟荒或重投失敗。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生魚養殖行業,2023年珠三角生魚養殖戶超八成虧損,單塘虧損可達50萬元。雖然2024年養殖成本有所下降,但大多養殖戶仍然難逃虧本的厄運,有養殖戶虧損高達1.5元/斤。就連曾經大手筆布局生魚養殖的海大集團,高峰期養殖麵積高達1.5萬畝以上,但僅2023年海大集團生魚養殖板塊虧損就超3億元,2024年底透露出,接下來要減少生魚養殖麵積和投入。
規模化的上市公司尚且不能承受行情波動帶來的虧損,何況身單力薄、將全部身家押寶魚塘的普通養殖戶呢?
多重因素承壓
養戶合謀“棄養”
最近三年,飼料、動保、人工等成本持續攀升,而魚價卻未能同步上漲。以加州鱸為例,2023年養殖成本高企,市場價一度跌破成本線;生魚養殖戶更因飼料係數高、病害頻發陷入“越養越虧”的怪圈,有養殖戶表示“三年虧一次,一虧虧三年”。疊加環保壓力(如尾水處理要求)和極端天氣影響,散戶的資金鏈不堪重負。2024年,這種成本高企與利潤縮水的兩極分化更加明顯,原本每逢節假日特別是春節價格都會拉漲,而今年卻並非如此,生魚、南美白對蝦這些珠三角主養品種在春節前價格越走越低,雖然春節複工後蝦價有所上漲,但仍然難以彌補此前虧損。
在2017-2019年期間,特種水產養殖品種(如生魚、加州鱸)行情高企,養殖利潤讓人眼紅,迎來全行業矚目的快速發展,塘租價格也水漲船高。在這期間,在佛山勒流、杏壇、九江等養殖集中區,每每新塘發包,養殖戶和行業外投資者爭相角逐,抬高的塘租價格屢屢刷新曆史紀錄。然而,過去依賴高塘租獲利的村集體和塘主,如今麵臨租金收入銳減的窘境。部分投資者因虧損選擇“棄包”,甚至不惜違約退出,導致大量魚塘被迫重新招標。前期湧入的投機性資本正在加速撤離。
去年,佛山順德就有個別村的承租戶,由於水產品行情不好,在上一個合約期還有一年的時候,合夥將魚塘丟回村委棄養。“意圖就是逼迫村委降價重新競投”,佛山順德一位資深業內人士透露,最終重新發包的塘租由原合同的7500元/畝▪年下降到5500元/畝▪年,“對於村集體而言,寧願少收,總比失收好。”據悉,這樣棄養和流拍的情況在去年上半年和年中特別多。
品種結構失衡與市場風險過度依賴少數高利潤品種(如加州鱸、生魚)的單一養殖模式,放大了市場波動風險。最近兩年,生魚、加州鱸投苗量減少,叉尾鮰、黃顙魚等品種也因病害和飼料問題導致盈利困難。與此同時,草魚、羅非魚等傳統品種雖飼料成本下降,但消費端需求疲軟,難以支撐行業複蘇。
發展“養殖+旅遊”新路徑
綠色漁業與產業升級的探索
麵對危機,行業內部與政策層麵正尋求破局之道。廣東省人大代表周睿東提出,要推廣生態健康的養殖模式,如通過多營養層級立體養殖(如魚-貝-藻共生)、稻漁綜合種養等模式,減少汙染並提高資源利用率。
作為水產養殖重地的珠三角,又該如何突圍呢?有人表示,利用部分棄養魚塘轉型為休閑農業項目,探索“養殖+旅遊”的新路徑也是不錯的辦法。對此,一位佛山駐村的大學生村官表示讚同。他認為,以“桑基魚塘”為代表的農業生態是珠三角獨有的風景線。目前除了杏壇鎮、均安鎮、九江鎮還有大片魚塘外,傳統農耕空間被建設用地擴張浪潮吞噬。如此發展下去,下一代將失去接觸傳統農耕文化的機會。"我們需要在發展中找到平衡點,為子孫後代保留一些'泥土氣息'。"通過“養殖+旅遊”的新路徑,養殖與增收兩者兼得。
如今大量仍然“躺在庫裏”的魚塘,如何流轉起來?有經驗表明,擴大政策性水產養殖保險覆蓋麵、構建漁業大數據平台、推動產銷對接等措施或有力推動進程。例如,佛山市通過“三資”智慧雲平台公開招租,增強魚塘流轉透明度,但短期內仍需應對存量魚塘的消化難題。
陣痛之後,行業能否迎來新生?塘租暴跌與棄養潮本質上是市場規律的自我調節。短期來看,行業洗牌導致陣痛不可避免;長期而言,這或許是淘汰落後產能、重塑健康業態的契機。未來,珠三角水產養殖需從“量”向“質”轉變,通過品種多元化、技術升級、產業鏈整合,重建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塘租回歸理性,正是行業走向良性發展的必經之路。”
來源:南方農村報
作者:鄭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