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農評丨打擊“雲養”騙局,保護農業新業態,农业時長共2分38秒)
三農大小事,云养盡在興農評。兴农新业
日前,评丨骗局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雲養經濟”領域非法集資的打击風險提示,8月曾聯合公安部、保护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以“訂單農業”為名設騙局坑農典型案例。农业兩種詐騙風險均是云养農業新業態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挑戰,有關部門須加強監管、兴农新业打擊不法行為,评丨骗局保障新業態健康發展。
兩種詐騙,套路類似。“一吹”:吹噓新概念、新技術、銷路廣、利潤高。“二引”:吸引用戶實地考察或者線上參觀,製造假象。“三騙”:誘騙投資或者購買。套路不新,但披上互聯網的新衣,甄別難度加大,很容易蒙蔽部分用戶。而這些騙局除了讓受騙者遭受經濟利益損失,還會破壞農業新業態發展,打擊涉農企業與個人在農業領域創新探索的積極性。
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與農業融合,“雲種養”“訂單農業”“分享農業”等等成為農業新業態、新模式。依托互聯網,種養者和投資者精準對接,種養戶根據投資者的訂單要求進行生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籌資難、種難、賣難等問題,生產要素投入與產出完美閉環。但伴隨新業態的快速發展,新問題也層出不窮。“訂單農業”領域騙局盯上的是農民,“雲養經濟”領域騙局瞄上的是市民。種養者可能遇上假訂單,高價購買劣質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最後顆粒無收,也無人上門收購。投資者可能遇上假實體,血本無歸。
對於個人而言,我們要認識到,農業是朝陽行業,近年確實出現很多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訂單農業等是發展方向之一。但農業投資回報周期長、風險高,且利潤率有限,無論“訂單農業”還是“雲養經濟”,對於承諾“一本萬利”高額回報的項目,都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但個人保持警惕是不夠的。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相關行騙手段不斷翻新,監管相對滯後問題日漸凸顯。完善互聯網監管技術與機製,利用互聯網技術監管新業態應盡快提上日程,加強對“雲養”平台等從建設到運營的全流程監管,同時加強有關部門的服務指導功能。完善舉報投訴受理機製,利用互聯網力量發現、製止不法行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於違法行為依法嚴懲,絕不姑息。
撰文:黃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