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浅谈全媒新聞?陸定一於1943年對新聞下過這樣的定義: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後,专业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闻《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新聞的解釋是:報社、通訊社、报道廣播電台、浅谈全媒電視台等報道的专业消息;泛指社會上最近發生的新事情。
但互聯網尤其是新闻移動互聯網,正加速重構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报道在“人人擁有‘輿論工具’,浅谈全媒人人都是专业記者,人人都是新闻評論員”的時代,大量信息和觀點會借助互聯網快速傳播。报道在這樣的浅谈全媒語境下,“新聞”的专业概念可能需要重新定義。有專家認為,新闻新聞是正在發生、新近發現、搜索、推送與議論中產生的事實和觀點的傳播,或許還包括對新聞事實的分析和預測。
不同媒體對新聞的關注點各不相同。對於《中國醫藥報》來說,做什麽樣的新聞、什麽樣的人來做這些新聞,至關重要。
所謂專業新聞,又稱專業報道,是以遵循新聞采訪報道的一般規律為前提,針對具體行業、專門領域的特殊情況、特殊現象、特殊要求,進行專業化采訪報道的新聞傳播活動。
藥品安全事關民生,加上“兩品一械”行業受政策影響大,其監管政策的發布和施行往往備受關注。《中國醫藥報》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機關報,這一定位就決定了其所做的新聞是專業新聞,從藥監、醫藥領域關注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內容。具體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麵:
一是國家藥監局及其直屬技術支撐單位發布(含由國家藥監部門參與起草、由更高級別機構發布)的政策文件及技術指導原則。如“兩法兩條例”、《藥品上市後變更管理辦法(試行)》等,這些政策文件不僅是國家藥監部門中心工作的體現,還直接影響“兩品一械”行業發展、公眾安全用藥用械用妝的獲得感。
二是與“兩品一械”相關的熱點事件或者話題。如中成藥、生物製品被納入國家集采範圍,公眾對藥品安全的期盼等。這些事件或者話題直接關係民生,不僅社會關注度高,有的還直接推動相關監管舉措出台。
當然,隨著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的普及,新聞信息資源正逐步轉換成為真正的公共資源,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都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無法比擬的。但共享時代的到來,也給新聞資源有意無意“亂采亂開”提供了可能。
《中國醫藥報》或許可以憑借其先天優勢,在部分政策信息發布的時候跑贏其他媒體,但任何一家媒體僅靠信息的快速分發,很難占據傳播優勢。對專業媒體來說,速度和深度缺一不可,即在與其他媒體平台在政策信息發布“拚手速”的同時,還要深度挖掘、研究、整合信息背後的內容,用專業知識和專業精神,做好政策解讀和事件分析。
這也就對《中國醫藥報》的記者團隊提出較高要求,在業務能力上要做到“上接天下接地”:一是提前介入,密切跟蹤相關政策的出台,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意義,確保在第一時間對政策進行精準解讀;二是了解監管實際以及“兩品一械”產業發展現狀,深刻理解政策出台對於產業的影響,以及熱點輿情事件產生的原因、對相關問題的思考等。
業內人士認為,傳播力是媒體硬實力的象征。提升傳播力的關鍵在於,打造“高品質內容生產-精準分發與廣泛覆蓋-形成積極有效影響”的傳播閉環。
不難看出,高品質內容生產是分發、傳播的前提和基礎。專業的采編團隊是新聞產品的發現者、生產者。沒有強有力的采編,很難生產出有深度、有內涵、有可讀性的新聞產品。要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新聞宣傳工作隊伍”,就需要努力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四力”。
沒有腳力,接不到地氣,發現不了獨家新聞線索;沒有眼力,看不到新聞背後的故事;沒有腦力,挖掘不到新聞的價值和意義;沒有筆力,無法講好中國藥監以及中國醫藥故事。腳力是根本,眼力是關鍵,腦力是重點,筆力是基礎,“四力”相互支撐、融為一體。
對《中國醫藥報》采編團隊來說,隻有深入基層、深入行業,才能了解公眾、企業、行業之所盼,從民生角度,真正領悟、把握相關政策出台的意義和背後的故事,讓自己沉下去,讓新聞立起來。與此同時,隻有在了解基層、了解行業、了解政策的基礎上,才可能對政策、對熱點事件有想法、有評論,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新時代賦予新任務,新征程要有新作為。這對媒體踐行“四力”提出更高要求。《中國醫藥報》將堅持走基層的優良傳統,在及時跟進政策法規頒布的同時,讓采編團隊去監管一線、去生產車間、去邊遠藥店,捕捉、發現、挖掘鮮活的新聞線索,藥品監管延伸到哪裏,我們就走到哪裏,爭取創作出更多“粘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作品,通過添生氣、聚人氣,進一步提升專業新聞的傳播力。同時,《中國醫藥報》也將持續擴大專家團隊,使政策解讀、熱點事件報道更為全麵、權威。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醫藥報》2021年3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藥品,生物,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