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广东“手信文化”:从古至今,非礼不成

来源:时间:2025-04-28 20:35:26

廣東“手信文化”:從古至今,手信文化非禮不成_南方+_南方plus

“悠長歲月,手信溫存老廣情。至今”

廣東人重視手信,手信文化講究“禮尚往來”。非礼不成從古至今,广东南嶺珠水世代相沿,从古嶺南兒女以“禮”為珍情,至今登門拜年或探親訪友,手信不可無,情義不可略。

手信,是中國古代禮品稱呼,也稱“贄”。在迎春佳節,會象征性地致送禮品,這些送出的伴隨禮物叫“手信”。在廣東話裏,“手信”指的通常是出遠門回來時捎給親友的小禮物。

在廣州越秀區南越王墓的玉器紋飾中,在肇慶高要市宋氏大宗祠的壁畫裏,在潮州湘橋區己略黃公祠的廟堂內,無形的文化密碼始終在曆史長河中流轉。或是玉石,或是木雕,或是雛菊,廣東人的手信是深刻於嶺南文化的文明基因,禮滿南粵。它如同珠江水中的波濤,在五千年文明長河裏翻騰不息、不斷變化,形成了嶺南地區獨特的文化標識。

廣東三寶,送禮佳品。

今年,南方農村報重新挖掘與定義廣東人的“禮”,精心打造廣東人自己的手信——廣東三寶。來自新會、化州、陽春的道地南藥——新會陳皮、化橘紅、春砂仁,組合為禮輕情重的嶺南福匣,以“真產地、真年份、真品質”為特點,滿載南粵大地之福氣、粵韻之風華,釀情於手信之中。

今年,嶺南來信,“三寶”贈君,深念故人情。

文明胚胎

“手信文化”淵源流傳

廣東,中國南方擁有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省份,諸多獨特風俗習慣在此紮根。禮亦如此。

在西漢時期,嶺南人稱使者為“信”,手信往往指的是傳達消息或擔任使命的人,對於社會的作用通常是“故遣信使,曉喻百姓。”而到了唐朝,“信”逐漸引申指禮物及人情,書信居多,有“今之流俗以贈書送物為信”的說法。

新會熊子塔,正宗新會陳皮的地理標誌。

唐宋以來,對於“手信”,廣東人有許多說法,諸如:“信物”、“禮信”、“願信”等等。在潮汕地區,當地人尊崇“禮尚往來”,在登門拜年、探親訪友、贈別餞行時,把隨帶致送的禮物稱為“手信”。久而久之,手工藝品、土特產、中式服裝、茶葉、中式餐具、金飾及中式餅食,成為了廣東人贈親送友的“手信”。

禮是包括多種含義的綜合體,它不僅是禮儀,也包括禮樂、禮俗、禮製、禮教等多方麵內容,“手信”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禮記·曲禮》開篇"毋不敬"三字,道破了禮文化的核心密碼。這種“敬”不是對強權的畏懼,而是對天地法則的敬畏,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在紹興蘭亭的曲水流觴間,“王羲之們”行酒賦詩,吟詩贈予好友,正是將“敬”轉化為藝術表達的典型範式。

廣陳皮、春砂仁、化橘紅,都是南藥中的養生瑰寶。

對於廣東人而言,手信的本質是“誠”,有敬重、友好、謙恭、關心、體貼之意。基於此,南方農村報立足60餘載耕耘廣東“三農”的經驗,尋覓各方天地,找到了化嶺南道地精神於內核的珍寶——新會陳皮、化橘紅、春砂仁,以“三寶”組合為廣東人自己的手信,承載著嶺南兒女的精神底蘊以及為人處世之道,讓優秀傳統禮文化在走“新”又走“心”的現代表達中熠熠生輝。

廣東三寶均為非遺傳承技藝炮製而成。紮根於實踐土壤、內嵌於日常生活,廣東三寶並非靜態的文化符號,而是活態的文化有機體。在每一個非遺傳承人手上,“三寶”以時光手藝展現嶺南贈禮之用心,讓被贈與者在品味中,見人、見物、見生活,充分感受廣東禮文化的活態、有機。

現代轉碼

廣東手信講究“意頭”

廣東人,講究“意頭”。

所謂“意頭”,是指吉利、好運氣的預兆。粵語中的“意頭”,相當於普通話中的“彩頭”。如生菜意為“和氣生財”、年糕代表“步步高升”、豬手就是“橫財就手”等。

在清代,廣州十三行,中國人每逢過年時都會到行商商館裏拜年,一進門便不停地說:“恭喜發財”,是表達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意頭”。1826年,英國人威廉·亨德來到十三行,把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書,其中就記錄了這一年俗。

作為全國最講“意頭”的群體,廣東人的手信,不能沒有“意頭”。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二級教授蘇薇薇在“廣東三寶”發布會上做主題分享。

“新會陳皮、化橘紅、春砂仁都是廣東最早立法保護的中藥材,品質與產地息息相關。”4月15日,在“廣東三寶”發布會上,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二級教授蘇薇薇指出,“三寶”根植於南粵綠水青山,藥用價值極高,送“三寶”就是送健康,也代表著廣東人對於親朋好友“平安長壽”的祝福。

事實上,為了讓“健康”這個“意頭”能夠充分融入廣東三寶,南方農村報經過大量的調研,最終選定新會、化州、陽春三地核心產區,攜手當地千千萬萬農戶建立標準化的原料供應基地,保障“真產地、真年份、真品質”的同時,也實打實的藥用價值打造廣東人送健康的首選禮品。

廣東人也鍾愛美食,尤其是推薦美食。

春砂仁蒸雞,廣東藥膳中的經典菜式。

俗話是“食在廣東”。在廣東,吃得好,代表日子好。廣東三寶——新會陳皮、化橘紅、春砂仁,均是藥食同源的道地南藥,也會被用作烹飪的佐料,新會陳皮燜鴨、化橘紅燉雞湯、春砂仁蒸排骨......這些美味菜肴不斷拓寬“三寶”的受眾麵。贈友人“廣東三寶”,既是體驗神農嚐百草之滋味,也是在回甘與醇香中感受嶺南匠心傳承。在快節奏的時代,廣東三寶,恰恰用時間書寫“禮”的價值。

大道至簡。當紮根嶺南大地千年的新會陳皮、化橘紅、春砂仁藏於典雅大氣的金色禮盒之中,成為新時代廣東人自己的手信,廣東的“禮”,已不在於器具形製,正以新形態重構“禮序乾坤”,讓古老南藥參與南粵文明的再啟蒙。

珠水南嶺,禮輕情意重,當我們再遇故人,不妨贈上“廣東三寶”,再道一句“何為嶺南”。

【撰文】韓安東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李嘉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