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市南區街道曹邊村“百畝之家”農業生態園的稻田裏,一群小鴨子時不時傳出“嘎嘎”的小鸭苗歡鳴聲,在田間地頭漫步片刻,孕育鸭芯便又轉頭“撲通”遊入稻叢中,中山种业隻聞其聲不見其影了,小鸭苗它們便是孕育鸭芯曾一度銷聲匿跡的中山麻鴨。經過農業科技人員多年來的中山种业選育、保育與推廣,小鸭苗鴨苗的孕育鸭芯數量從僅有數十隻到每年可穩定出產2萬隻。
中山麻鴨的中山种业回歸,正是小鸭苗中山以農業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孕育鸭芯加快選育推廣優良品種的中山种业生動實踐。穩定的核心保護種群、突破創新的育種技術、智慧與生態相結合的養殖模式……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正為中山麻鴨產業匯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經過農業科技人員多年來的選育、保育與推廣,鴨苗的數量從僅有數十隻到每年可穩定出產2萬隻。
十年保種,瀕危中山麻鴨歸來
“80712號鴨,初生重45克;80713號鴨,初生重47克……”在中山麻鴨保種場裏,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畜牧獸醫站高級獸醫師吳詠梅和她的同伴們一起,正在為一批小鴨戴上翅號、稱重,再送入保溫箱。經過28天左右的孵化,這批提純至第八世代、家係為1-62的中山麻鴨剛剛破殼。生長到第70天之後,它們將要在實驗室裏接受一次更為細致的檢驗,為優化食譜、培育更優良的品種提供重要依據。
中山市農科推廣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為一批剛出殼的小鴨戴上翅號、稱重,再送入保溫箱。
如此細致、精密的流程,吳詠梅並不陌生。作為中山麻鴨保種育種工作的參與者之一,她見證了中山麻鴨從幾乎滅絕到不斷壯大的全過程。
中山麻鴨是唯一被列入廣東地方畜禽遺傳資源誌的鴨品種,有著600多年的養殖曆史,具有產蛋多、耐粗飼、易肥育、肉質好等優點。據《畜牧獸醫學報》,中山麻鴨的養殖規模最高峰曾一度達到360多萬隻。然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受到市場經濟發展及外來快大鴨品種的衝擊,生長周期長、體型偏小的中山麻鴨數量日益減少。2006年全國第二次畜禽遺傳資源調查時,中山麻鴨竟無跡可尋。
公鴨(圖左)全身羽毛以褐麻色為主,頭部羽毛為明顯的花綠色,主、副黑褐麻色帶白邊,翼羽尾巴羽毛呈褐麻或翠綠色。母鴨(圖右)羽毛以褐麻色為主,兩者頸下端均有白色羽環,黃色的喙上也有明顯黑色標識。
鴨肉在我國是繼豬肉和雞肉之後的第三大肉類產業。然而,肉鴨種業發展相對滯後、進口種鴨長期主導市場,是影響我國肉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2019年4月,農業農村部發布《全國水禽遺傳改良計劃(2020-2035)》,計劃到2035年建立完善的現代肉鴨、蛋鴨、鵝和番鴨商業育種體係以及半番鴨繁育體係,計劃自主培育的肉鴨品種的市場占有率達到80%以上。
作為本土鴨種的起源之一,中山麻鴨能否“東山再起”?從2014年開始,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與華南農業大學組成項目組,開展中山麻鴨種質資源的搶救性收集和保護。
“開始尋種的時候,誰也說不清真正的‘中山麻鴨’應該是什麽樣子的。”吳詠梅感慨道。調查隊員四處查閱資料、走訪群眾,深入中山各鎮街尋找線索,在農戶的協助下查遍犄角旮旯,還前往省內外多個地市收集種質資源樣本。功夫不負有心人,團隊在南朗街道合裏樹坑村的密林深處,發現數隻外貌特征與《廣東省家畜家禽品種誌》所記載性征高度相似的鴨子在溪流邊覓食,經多方比對後從南朗街道引入麻鴨苗種,並與之前搜集的少量鴨隻組建了中山麻鴨保種基礎群。
從“0”到“8”,實現種源自主可控
有了這些珍貴的“鄉土基因”,如同獲得“火種”的育種專家開啟了培育之路。然而,這隻是實現中山麻鴨的種源自主可控的第一步。中山市農科推廣中心主任葉樹才介紹,由於多年忽視地方禽種管理,加上受到外來品種的衝擊,致使中山麻鴨品種混雜,羽毛顏色發生改變,生產性能下降。
建立完善保種體係、加快本土鴨種種質創新迫在眉睫。
中山以中山麻鴨保種場為重點保種場所,啟動了保種育種的高標準模式。保種場內設置了孵化區、育雛育成區與種鴨區等各個區域,實現淨、汙道分離,配備先進養殖設備,並利用周邊的山林地、池塘等自然條件,為中山麻鴨的繁育提供良好的條件。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運用“家係等量隨機選配法”進行保種工作,重點攻破中山麻鴨建群繁育、疫病防治等技術難題。
中山麻鴨保種場位於五桂山街道,建成育種孵化區、育雛育成區與種鴨區,實現淨、汙道分離,並配備先進養殖設備。
環境提升了,鴨群的營養也要跟上。中山市農科推廣中心創新常規與分子選育技術,開展中山麻鴨種質資源優異性能發掘、高效新品係培育及其飼料營養調控等專項研究。
“我們在育成期對種鴨進行分欄,通過試驗2:10、1:7等多種配種方法,並嚐試不同的營養配比,試驗提升受精率、優化繁殖性能。”葉樹才表示。截至目前,已組建中山麻鴨第八世代保種群數量超800隻,家係62個,每年通過中山麻鴨保種場可對外推廣中山麻鴨鴨苗超過2萬隻,並已實現公鴨出欄重量提高15%,種蛋受精率均在90%以上的目標。可以說,經過8個世代的持續選育,已經實現中山麻鴨的種源自主可控。
中山市農科推廣中心的工作人員每天都會記錄種鴨開始產蛋的年齡、產蛋量、鴨蛋受精率,測量鴨蛋大小、重量。
生長到第70天之後,中山麻鴨將要在實驗室裏接受一次更為細致的檢驗,為優化食譜、培育更優良的品種提供重要依據。
“育成的新品種外貌穩定,接近誌書記錄,肉質緊實鮮美、營養價值非常高,抗病性也更強。”葉樹才自豪地說。2023 年,中山麻鴨作為遺漏品種通過專家核驗,補錄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新品種的成功培育,意味著中山在掌握肉鴨核心育種技術,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道路上,又向前進了一步。
如今,借助華南農業大學家禽遺傳育種團隊的技術支持,中山麻鴨還成功提取出獨特基因組,擁有了獨一無二的身份“識別碼”。與此同時,以中山麻鴨基因組為基礎的數智化應用也正在探索中,有助於中山麻鴨下一步的產業化規模化生產。通過植入裝載有基因組信息的數字化芯片,企業將輕鬆完成保種數據采集並上傳,實現飼料自動化投喂與監測,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成本、提升生產效率。
鴨稻共育,推廣綠色生態養殖
隨著核心保護種群的擴大,中山農業科技人員也在不斷琢磨著如何讓中山麻鴨形成更大的養殖規模。
鴨稻共育生態種養示範基地“百畝之家”農業生態園的水麵上,間隔分布均勻著4個棚舍,宛如一個個“公寓”,讓700隻麻鴨在這裏安家。在水稻成長期,每天早上8點半,管理員梁阿姨會準時打開“公寓”大門,讓鴨子們前往稻田。經過有意訓練,它們有序地朝著稻田行進,既可以在稻田裏自由地覓食、遊泳、嬉戲,也可以找個舒服的地方安靜地睡上一覺。傍晚6點半,隻要梁阿姨一吹哨子,鴨子們便會乖乖地回到“公寓”,真正地實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百畝之家”農業生態園,700隻麻鴨在這裏安家,形成 “鴨促稻長,稻促鴨肥” 的良性生態循環。
這裏的水稻為它們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而鴨子們也在不經意間為水稻生長貢獻力量。稻葉邊緣的“鋸齒”讓鴨子不會食用水稻,於是稻田中的雜草和害蟲就成了它們的美食。鴨子排出的糞便化作水稻所需的有機肥料,它們遊動時鴨腳攪渾水土,實現土肥相融,還給予水稻適當刺激,促進其生長。如此一來,形成了“鴨促稻長,稻促鴨肥”的良性生態循環。
“自從第一批鴨子入駐以來,我們的350畝稻田裏就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螺害,核算下來,每年螺藥成本平均每畝能減少200-300元。”“百畝之家”稻鴨共育項目負責人之一陳潔算了一筆賬。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2023年,農科中心與本地農業龍頭企業、大型綜合農場以及種植戶開展中山麻鴨生態放養合作試驗,建立多個中山麻鴨稻鴨共育、果鴨共作等生態養殖示範點,成效顯著。
“種業發展需要育、繁、推三個關鍵環節協同發力。”葉樹才表示。在過去,受中山土地資源緊缺,水網密集,土地碎片化等因素製約,加上用於畜禽養殖的土地租期較短,可養殖水麵積減少,養殖戶不願意投入過多資金用於配套先進設備,製約了中山麻鴨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而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摒棄傳統的集約化籠養、單一水麵圈養方式,更多的企業、農戶們開始了解到綠色生態養殖模式既是契合當地自然環境的,也是經濟的、互利的,這為中山麻鴨養殖的進一步推廣打下基礎。
據了解,試驗初期,農科中心會以技術合作的方式,免費提供種苗給農戶。而隨著綠色生態養殖模式的不斷推廣,已經有大大小小的農戶開始主動申請領養“中山麻鴨”,分布於三鄉、南朗、民眾、三角、黃圃、神灣、板芙等中山各個鎮區。“未來,中山麻鴨產業將朝著更加集約化、現代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創造更多價值。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中山麻鴨,將不再是遙遠的夢想。”葉樹才信心滿滿。
撰文:林伊晴 李豔
攝影攝像:柯學潛
剪輯:李豔
設計:鍾淇淇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