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激發廣大鄉村工匠創新創業活力,為鄉村全麵振興提供重要人才支撐,瑰宝2024 年廣東省鄉村工匠大賽--民間建築類暨民間美術類作品競賽火熱進行,深入進入作品實地評審階段。珠角
為做好大賽宣傳,弘揚工匠精神,南方農村報特此推出“鄉村工匠大賽評審行記”係列報道,記錄評審過程,發掘鄉村建設亮點,敬請關注。
弘揚工匠精神,塑造鄉愁鄉韻。自2024年廣東省鄉村工匠大賽——民間建築類暨民間美術類競賽報名啟動以來,吸引了全省各地的鄉村工匠團隊踴躍報名。
11月26日至27日,大賽組委會的專家們實地調研珠三角地區參賽作品,從施工工藝、鄉土美學、綠色生態、社會影響力四個方麵進行評比打分。
中西結合、活化利用
鄉村工匠技藝精
調研組一行首先來到開平市。開平被譽為建築之鄉、華僑之鄉,這裏的鄉村建築既有傳統特點,又融合了外來元素,體現了中西方藝術交融的和諧美。“通過陳年老屋、紅色遺址、大榕樹等主體的有機結合,並對建築廢料再度利用,從而打造出這一景觀。”在百合鎮茅岡寶頂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設計者關詢維向調研組介紹。
利用防洪堤及舊民居打造的特色鄉村景觀。
活化利用,是關詢維一項重要的設計理念。在蜆岡鎮東和村聯登裏人居環境整治工程,依托老舊防洪堤打造的景觀帶引人注目。對建築廢料進行二次打磨、規範厚度,村子裏改造的廁所同樣別具藝術特色。“從外立麵看,這是一棟具有西式理念的張揚建築;但這種張揚,運用了傳統材料、置身於古村落之間,又是能夠被理解的,它體現出一種和而不同的內斂。”調研組專家王暉對赤坎鎮現龍村旅遊廁所建築工程給予了高度評價。
開平市赤坎鎮現龍村旅遊廁所建築工程。
當日,調研組一行還走訪了赤坎鎮僑小館鄰裏中心建築工程、“退工還農”-順德西達發電廠生態活化設計、紫泥堂藝術小鎮-“圓屋”、順德麥氏私人仿古建築等參賽作品,就作品特色、建築工藝、社會效益等專業維度與設計者進行了深入探討。
赤坎鎮僑小館鄰裏中心建築工程。
聯農帶農、發揚傳統
鄉村建築價值高
從黃埔、增城,再到從化、花都,具有城鄉融合韻味的廣州鄉村建築,同樣表現出工匠精神。11月27日,調研組一行開啟了廣州的走訪之旅,考察作品包括黃麻鄉村振興工作站與鄉村會客廳、增城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祿和袁公祠修繕項目、絲苗裏項目、百鳥賀流溪、廣州從化傳承食府、LAND 民宿、藏書院村項目修葺(譚氏宗祠、蘭堂書院、炮樓等)。
調研組第一站來到黃埔區長嶺街道的黃麻鄉村振興工作站與鄉村會客廳。“這裏原是一處垃圾堆放場,曆經半年時間改造完成。在此過程中,我們發動了本地村民參與供材修築、裝飾維護等工作,也為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創收。”作品講述人陳磊介紹,在鄉村振興工作站、鄉村會客廳的基礎上,未來還將建設鄉村書吧、藝術文化館等設施,進一步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黃麻鄉村振興工作站與鄉村會客廳。
花都區獅嶺鎮馬嶺村是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農文旅產業蓬勃發展。參賽作品LAND民宿的設計者謝淩峰介紹,該項目依托“花漾年華”鄉村振興示範帶實現了精準引流,周末入住率可達八成以上。對此,調研組專家沈康表示,“舊民房改造保留了鄉土氣息,為鄰近的鄉村夜市留下‘過夜客’,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LAND民宿項目中的舊民居改造。
廣州調研行最後一站,來到位於花都區炭步鎮的藏書院村。顧名思義,該村有著濃厚的治學氛圍。“本次大賽我們報送的作品,是經過修繕後的譚氏宗祠、譚氏祖祠、藍堂書院、炮台等建築集群。”作品講述人鄭創彥介紹,這些建築大多始建於明清年間,其中運用的花都灰塑技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藝術價值。
古建築中運用的花都灰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悉,在本次珠三角地區調研活動結束後,組委會專家一行還將前往粵東西北地區對參賽作品進行實地考察,有序推進2024年廣東省鄉村工匠大賽——民間建築類暨民間美術類競賽的終評工作。
撰文:陳相成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