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稅率下已無向美出口的可能,(羅非魚)是水产此次關稅戰中損傷最大的水產行業。”日前,球突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羅非魚分會發出《關於保持羅非魚產業鏈穩定發展的围战倡議》,表示當前國際經貿環境複雜多變,出口遇阻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破局基本麵未變,國內消費市場是何方羅非魚產業的堅強後盾。
(羅非魚關稅大考破局,時長共3分45秒)
2025年4月,美國對華加征關稅政策正式落地,球突疊加此前多輪製裁,中國輸美水產品綜合稅率飆升至145%,日前美方更是將部分商品關稅加征至245%。盡管這場中美關稅戰已淪為數字遊戲,失去實際經濟價值。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羅非魚、對蝦等傳統優勢品類的價格優勢徹底喪失,水產行業二十年來依賴美國市場的出口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加工廠放假 停止收購商品魚
中國魚蝦將徹底退出美國市場?
在中國農業對外貿易中,水產品扮演著重要角色。據中國海關數據,2024年中國水產品總出口量約400萬噸,出口額近200億美元。美國是中國水產品第二大出口市場,然而2024年是過去10年我國對美水產出口的第三低的年份。這與中美上演多年的關稅戰息息相關。
2019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包括羅非魚在內的中國商品提高關稅至25%。今年2-4月,美國再次以“對等關稅”“中國對世界市場缺乏尊重”等借口,將中國輸美產品關稅提高至145%。從數據看,美國加征關稅政策,對中國輸美水產品產生的影響是顛覆性的——中國羅非魚在美市場占比持續下降,從2018年的75%跌至2024年的66%;中國對蝦出輸美總量與出口總量占比從2019年20.38%降至2024年的6.39%,直接從出口大宗水產品變成進口大宗水產品,未來更可能完全退出美國市場。
>>>相關鏈接:
如此重壓之下,關稅顯然已失去了貿易中的原本意義。
海南文昌一水產加工廠負責人表示,按照以往的貿易操作,例如關稅加到25%,加工廠、美國采購商還可以共同承擔,在原料采購、生產效率、銷售費用等方麵想辦法分攤成本,保持穩定的供貨銷售。“但現在這個關稅,已不可能有利潤,基本等於是貿易‘脫鉤’。”
行業一線對加征關稅的感知則更為迅速和直接。據悉,在羅非魚產量最大的廣東、海南,加工廠已接不到新訂單。據行業人士表示,鑒於超高額的關稅,在美國的羅非魚采購商已沒有利潤,一時也難以找到新的供應商和渠道,現在基本處於觀望狀態。雖然加工廠還有報價,但隻能少量收魚,以保證留住工人。到4月11日,在廣東茂名、湛江,已有加工廠以設備檢修等理由放假,停止收購商品魚。
前有堵截後有追兵
中國水產業轉型正“內外交困”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羅非魚生產國,年產量超過180萬噸,其中約55%用於加工出口。2024年,我國羅非魚總出口額達到14.05億美元,其中對美出口約13萬噸,占中國羅非魚出口總量27%左右。近三成銷量被阻斷,於羅非魚產業無疑是致命打擊。
受此影響,羅非魚行情明顯下跌,廣東茂名、湛江等地塘頭價跌至4元/斤以下。據行業媒體報道,廣東魚價一周跌幅達到0.65元/斤,海南跌至4.4元/斤左右,跌幅達到0.4元/斤。海南羅非魚缺乏國內銷售渠道,受影響更顯著,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下降50%-60%。行業人士預測,魚價持續低迷,或造成行業停擺,長期以往,將極大影響羅非魚養殖積極性,可能出現產業持續萎縮。
中國水產貿易過去二十年的高速增長,一定程度建立在以美國市場為核心、低端加工為主導的出口依賴模式之上。2025年中美關稅戰升級後,這種模式的脆弱性暴露無遺,行業陷入“出口市場萎縮”與“內部轉型受阻”的雙重困境。
一方麵,中國輸美水產品綜合稅率從2018年的不到5%飆升至2025年的145%,可能直接導致出口企業訂單下滑。美國市場的萎縮也將引發“多米諾效應”——歐盟、日韓等傳統市場因中國產能轉移而收緊進口標準,越南、印尼等新興供應國憑借零關稅優勢搶占份額,形成“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困局。如此次關稅風波發生後,國內某海外對蝦采購平台上,厄瓜多爾蝦價格提升10%-20%,同時,產自印度的對蝦價格下跌幅度達到40%。
另一方麵,關稅壁壘疊加國內生產成本攀升,可能使行業陷入“兩端擠壓”的惡性循環——養殖端,美國大豆進口關稅推高飼料成本;銷售端,美國進口商將關稅成本轉嫁至中國供應商,如此前沃爾瑪、Costco等賣場單方麵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此外,如羅非魚等長期依賴出口的產品,外銷轉內銷也可能麵臨產品結構不完善、渠道網絡不足、產銷失衡等重重困難,導致內外交困。
據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消息,為應對新的高稅率,中國水產加工企業將被迫壓縮對美國的出口量,水產市場供需格局亟待重建,中國企業必須盡快適應新的市場秩序。部分拉美國家在本輪關稅調整中“躲過一劫”,這使得這些傳統以原料出口為主的國家,正被越來越多全球水產企業視為潛在的“新加工高地”。
對於我國水產業而言,此次關稅戰無疑是對整個水產加工出口底層邏輯的深層次衝擊。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多次挑起貿易摩擦,國內工業產品從東南亞國家“繞道”出口美國。但據業內分析,此次美國挑起關稅風波,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印度等水產養殖大國同樣被加征高額關稅,雖然現已暫緩90天,但將來仍充滿極大的不確定性,阻礙了部分中國企業“南遷加工”的產業布局設想。
據長期從事國際水產貿易人士介紹,從整體來看,由於美國本土的高人工成本、加工工人短缺等問題,短期難以支撐水產加工業發展。業內普遍認為,美國本土重建水產加工鏈尚需時日,其在全球水產產業鏈中的“終端”角色短期內仍難改變。
在此背景下,我國水產業該如何改變被動承壓的局麵,從這場關稅戰中突圍?4月15日,海關總署召開進出口企業、行業協會商會座談會,給出了答案——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多元化市場,加快產品轉型升級,開辟貿易新渠道新方式,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拓展多元化市場,主要有兩大路徑。
一是開拓海外新市場,如積極拓展中東、歐洲、拉美、RCEP成員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等新興市場。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對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都實現了增長。其中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額達到5.26萬億元,增長2.2%,占中國外貿總值的51.1%,規模再創曆史同期新高。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我國外貿產業欣欣向榮,“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推動中國外貿增長的重要引擎。
廣東多個外貿大市迅速作出反應。如東莞市正式出台《關於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工作方案》,明確到2027年,力爭使“一帶一路”市場出口占比超30%。陽江市公布“穩外貿八條”新政,在參展經費支持中,對參加共建“一帶一路”國家、RCEP成員國、中東地區展會的外貿企業,展位費、特裝費、機票費均可給予最高50%的支持。
二是開拓國內市場,推動出口轉內銷。作為中國羅非魚出口領軍企業,國聯水產率先啟動“出口轉內銷”計劃,將重心轉向內銷市場。國內各大供應渠道也陸續表態——永輝超市、華潤萬家、聯華超市、武商集團等企業將為外貿企業開通“內銷”直通車;盒馬麵向中國外貿企業開放入駐通道,綠色通道24小時專人加急處理,簡化認證流程,縮短審核認證周期;拚多多推出“千億扶持計劃”,承諾未來三年內投入超1000億元人民幣,助推平台商家新質轉型升級,尤其是加大對跨境中小商家的補貼力度。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在未來一年內大規模采購不低於2000億元出口轉內銷商品。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技術和品牌賦能。以羅非魚為例,如何通過技術提升肉質口感,擺脫土腥味;如何加強預製菜等精深加工產品研發,提高產品附加值;如何加強品牌營銷,改變“低端魚”的刻板印象,重塑品牌價值等,皆為產業擴大國內市場不得不麵對的難題。
開辟貿易新渠道新方式,則可通過“海外建廠”推動加工出海,選擇環境良好、原料豐富的新地區布局工廠,或通過“借道出口”實現轉口貿易,打造新的商業通路。
曆史經驗表明,20世紀90年代美國對華紡織品設限最終催生了中國紡織業的集群化升級,當前關稅危機也許正是中國水產產業從“低端加工基地”轉向“全產業鏈鏈主”的曆史拐點。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李思敏 孫歲寒
出鏡:南方農村報見習記者 周亦可
設計:何倩雯
資料梳理:楊玲 黃旭君 黃俊傑 溫誌勇 周亦可 鄧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