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白血病一類造血幹祖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細胞大量增生積累,临床使正常造血抑製並浸潤其他器官組織,血液学检是生化臨床較常見、死亡率較高的价值一種疾病,以兒童及35歲以下成人發病率較高。分析有報告顯示,探究白血病男性患者死亡率在惡性腫瘤所致死亡率中排名第6位,白血病白血病女性患者死亡率在惡性腫瘤所致死亡率中排名第7位。临床白血病又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血液学检急性白血病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患者在短時間內死亡。慢性白血病在經過有效的生化治療後,生存周期會延長。价值有效的分析判斷白血病病情,及時根據病情給予合理治療,探究能提高治療效果。白血病有研究顯示,微量元素與血清酶的含量變化可反映疾病情況。本研究通過對我院白血變患者進行研究,檢測患者的微量元素、血清酶水平、血白細胞數情況,觀察檢測結果。
選擇2019年9月-2020年12月這段時間我院收治的白血病患者84例,根據白血病類型分成慢性白血病組、急性白血病組,每組42例。另選擇42例健康檢驗人群作為參照組。參照組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在19-62歲間,平均年齡(43.29±2.34)歲;慢性白血病組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在18-62歲間,平均年齡(44.18±2.31)歲;急性白血病組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在19-61歲間,平均年齡(44.353.42)歲。三組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
慢性白血病組、急性白血病組治療後進行檢測,所有檢查人均於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5mL靜脈血液,對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處理,在低溫環境下保存和開展檢驗。采取原子光譜吸收方法對采集到的血清中的鋅銅等元素、乳酸脫氫酶、穀丙轉氨酶、堿性磷酸酶水平開展生化學檢驗。
觀察三組血液微量元素、血清酶水平。微量元素包括:血銅、血鋅、血鉻。血清酶水平包括:乳酸脫氫酶、堿性磷酸酶、α-羥基丁酸脫氫酶和穀氨酰轉肽酶水平。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計算,血液微量元素、血清酶水平、血白細胞數情況采用(x-±s)表示,采用t檢查。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三組微量元素、血清酶水平比較慢性白血病組血銅、血鋅濃度與參照組相比有差異(P<0.05),慢性白血病組和急性白血病組的血銘水平高於參照組(P<0.05)。慢性白血病組、急性白血病組乳酸脫氫酶、堿性磷酸酶、α-羥基丁酸脫氫酶和穀氨酰轉肽酶水平與參照組相比有差異(P<0.05),詳見表1。
白血病是血液科較常見的一種惡性疾病,其發病率、死亡率均較高。尤其近幾年,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白血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生活。白血病分為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相比較慢性白血病病情更嚴重。有效的判斷白血病類型、進行合理治療,能延長患者生存周期。有報告顯示,微量元素在人體的細胞增殖與代謝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白血病患者體內微量元素存在異常,白血病與血清酶的含量也存在密切的關係。有報告顯示,通過檢驗血液微量元素、血清酶水平情況能判斷白血病病情。本研究通過對我院白血病患者進行研究,檢測血液微量元素、血清酶水平情況並與健康體檢者進行對比。通過本研究發現,慢性白血病組血銅、血鋅濃度與參照組相比有差異,慢性白血病組和急性白血病組的血銘水平高於參照組,慢性白血病組、急性白血病組乳酸脫氫酶、堿性磷酸酶、α-羥基丁酸脫氫酶和穀氨酰轉肽酶水平與參照組相比有差異。說明對血液微量元素、血清酶水平檢測能判斷白血病疾病情況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血液生化學檢驗能有效的判斷白血病病情,為臨床醫生診斷病情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可以推廣應用。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乳酸脫氫酶,堿性磷酸酶,脫氫酶